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成語拼音

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成語解釋

將:將領;受:接受。將領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

典故出處

春秋·齊·孫武《孫子兵法·變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3回:“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齊國人孫武寫一部兵法獻給吳王闔閭,闔閭十分高興,就請他爲吳國練兵,藉以驗證其兵法的可行性。孫武將吳王后宮妃嬪集合起來訓練,這些嬌妾們不聽使喚,孫武下令斬殺兩個隊長,並對吳王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成語造句

戰場上情況複雜多變,所以常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況出現,將領需要根據實際形勢靈活決策。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聲名遠揚的將軍名叫李牧。當時,趙國邊境時常遭受匈奴的侵擾,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李牧被派往邊境駐守,他採取了一系列獨特的策略。他下令讓士兵們盡情地放牧,遇有小股匈奴入侵,佯裝敗退,任由匈奴擄掠。匈奴人以爲李牧膽怯,漸漸放鬆了警惕。 然而,趙王卻對李牧的做法頗爲不滿,多次責備他。但李牧依然我行我素,堅持自己的策略。趙王一氣之下撤換了李牧。 新上任的將軍改變了李牧的策略,主動出擊匈奴,結果卻屢屢失利,邊境的情況變得更加糟糕,百姓也遭受了更大的損失。 趙王無奈,只好再次請李牧出山。李牧回到邊境後,依然按照原來的策略行事。經過幾年的經營,李牧的軍隊實力大增。 一次,李牧覺得時機成熟,便設下奇兵,一舉殲滅了大批匈奴軍隊,使匈奴元氣大傷,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敢再輕易侵犯趙國邊境。 在這期間,發生了一件事。有一次,趙王聽聞敵軍有異動,便派人給李牧下達命令,讓他即刻出兵。但李牧認爲此時出兵並非最佳時機,便沒有聽從趙王的命令,堅持按兵不動。這便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體現。 李牧深知戰爭的複雜性和多變性,他明白作爲一軍之將,不能盲目地聽從君王不切實際的命令。他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堅守自己的判斷,最終成功地保衛了趙國的邊境,成爲了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他的事蹟也被後世廣爲傳頌,成爲了軍事史上的一段佳話。 在歷史的長河中,“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一成語體現了將領在特定情況下,爲了國家和軍隊的利益,需要有獨立判斷和決策的能力。他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而不是一味地盲從君命。正如孫子所說:“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只有給予將領一定的自主權和決策權,才能在複雜多變的戰爭環境中取得勝利。同時,這也提醒着君王,在任用將領時,要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和支持,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爲國家的安危盡職盡責。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成語圖片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