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买贵卖
成语拼音
- jiàn mǎi guì mài
贱买贵卖成语解释
- 低价买进,高价售出。
典故出处
- 汉·班固《汉书·景帝纪》吏受所监临,以饮食免,重;受财物,贱买贵卖,论轻。”
成语典故
- 若做经纪,贱心便起,贱买贵卖,损人利己。★明·沈受先《三元记·饯行》
成语造句
- 在商业活动中,有些人总是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实现贱买贵卖,以获取高额利润。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繁华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李三的商人。李三头脑灵活,心思缜密,但他的名声却不太好,因为他总是想着如何以最低的价格购入货物,再以最高的价格卖出去,以此获取丰厚的利润。
有一次,李三听闻远方的一个村庄遭受了自然灾害,粮食短缺。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商机,于是他带着自己的钱财,长途跋涉赶到了那个村庄。村民们因为急需粮食,无奈之下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将自己家中仅存的余粮卖给了李三。李三心中暗喜,他觉得自己这一次肯定能大赚一笔。
他带着这批粮食回到了小镇,开始囤积起来,等待着合适的时机高价出售。不久后,小镇上的粮食也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李三瞅准时机,开始大肆宣扬自己有大量的粮食出售,但价格却比平时高出了许多。一些富有的人家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花费高价从李三这里购买粮食。
然而,李三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小镇上一些有良知的人的不满。他们指责李三趁火打劫,发灾难财。李三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只是在做生意,贱买贵卖本就是商人的天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也有许多类似李三这样的例子。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曾记载过一些商人利用市场的波动和信息的不对称,进行贱买贵卖的行为。这种行为虽然在商业上可能会带来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三的行为越来越过分,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差。最终,小镇上的人们联合起来抵制他的生意,不再从他这里购买任何东西。李三的财富开始逐渐减少,他陷入了困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贱买贵卖是商业中的一种常见手段,但我们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道德和伦理。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兼顾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长久的成功和尊重。否则,就像李三一样,即使一时得逞,最终也会自食恶果。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在商业活动和生活中坚守道德底线,秉持公平、公正、诚信的原则,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
贱买贵卖-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