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買貴賣
成語拼音
- jiàn mǎi guì mài
賤買貴賣成語解釋
- 低價買進,高價售出。
典故出處
- 漢·班固《漢書·景帝紀》吏受所監臨,以飲食免,重;受財物,賤買貴賣,論輕。”
成語典故
- 若做經紀,賤心便起,賤買貴賣,損人利己。★明·沈受先《三元記·餞行》
成語造句
- 在商業活動中,有些人總是企圖通過各種手段實現賤買貴賣,以獲取高額利潤。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繁華小鎮上,有一個名叫李三的商人。李三頭腦靈活,心思縝密,但他的名聲卻不太好,因爲他總是想着如何以最低的價格購入貨物,再以最高的價格賣出去,以此獲取豐厚的利潤。
有一次,李三聽聞遠方的一個村莊遭受了自然災害,糧食短缺。他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商機,於是他帶着自己的錢財,長途跋涉趕到了那個村莊。村民們因爲急需糧食,無奈之下只能以很低的價格將自己家中僅存的餘糧賣給了李三。李三心中暗喜,他覺得自己這一次肯定能大賺一筆。
他帶着這批糧食回到了小鎮,開始囤積起來,等待着合適的時機高價出售。不久後,小鎮上的糧食也開始變得緊張起來,李三瞅準時機,開始大肆宣揚自己有大量的糧食出售,但價格卻比平時高出了許多。一些富有的人家爲了維持生計,不得不花費高價從李三這裏購買糧食。
然而,李三的這種行爲引起了小鎮上一些有良知的人的不滿。他們指責李三趁火打劫,發災難財。李三卻不以爲然,他認爲自己只是在做生意,賤買貴賣本就是商人的天性。
在歷史的長河中,其實也有許多類似李三這樣的例子。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曾記載過一些商人利用市場的波動和信息的不對稱,進行賤買貴賣的行爲。這種行爲雖然在商業上可能會帶來一時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卻可能會損害他人的利益和社會的穩定。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三的行爲越來越過分,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差。最終,小鎮上的人們聯合起來抵制他的生意,不再從他這裏購買任何東西。李三的財富開始逐漸減少,他陷入了困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雖然賤買貴賣是商業中的一種常見手段,但我們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道德和倫理。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兼顧他人的利益和社會的整體利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獲得長久的成功和尊重。否則,就像李三一樣,即使一時得逞,最終也會自食惡果。我們應當以史爲鑑,在商業活動和生活中堅守道德底線,秉持公平、公正、誠信的原則,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繁榮的社會環境。
賤買貴賣-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