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抱火

成语拼音

jiě yī bào huǒ

解衣抱火成语解释

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同解衣包火”。

典故出处

《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清·唐训方《里语征实》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明明知道那样做风险极大,却依然不管不顾,简直就是解衣抱火。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小诸侯国。这个国家的一位大臣名叫李固,他为人正直且有远见。 当时,这个诸侯国的国君十分昏庸无能,整日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国家的政治日益腐败,民不聊生,周边的诸侯国也对其虎视眈眈。 李固多次冒死进谏国君,希望他能幡然醒悟,励精图治,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然而,国君却根本不听他的劝告,反而对他心生厌恶。 随着局势的不断恶化,国家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李固心急如焚,他知道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国家就将不复存在。于是,他决定采取一个非常冒险的举动。 他不顾众人的劝阻,亲自来到国君面前,言辞恳切地再次劝谏国君。他向国君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指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将会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 可是国君依然不为所动,甚至嘲笑李固是在危言耸听。李固见国君如此执迷不悟,心中悲愤交加。他明知道继续坚持可能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国家和人民,他毅然决然地留在国君身边,试图做最后的努力。 这就如同解衣抱火一般,明明知道靠近火焰会有危险,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最终,国君依然没有改变,国家也如预料中一般陷入了混乱和危机之中。李固也因为他的坚持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的忠诚和勇气却被人们铭记于心。 历史的长河中,像李固这样明知危险却依然勇敢前行的人并不少见。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哪怕如同解衣抱火,也毫不退缩。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学习的,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解衣抱火-成语图片

解衣抱火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