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抱火

成語拼音

jiě yī bào huǒ

解衣抱火成語解釋

比喻不解決問題,只招致危險。同解衣包火”。

典故出處

《資治通鑑·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清·唐訓方《里語徵實》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明明知道那樣做風險極大,卻依然不管不顧,簡直就是解衣抱火。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小諸侯國。這個國家的一位大臣名叫李固,他爲人正直且有遠見。 當時,這個諸侯國的國君十分昏庸無能,整日沉迷於享樂,不理朝政。國家的政治日益腐敗,民不聊生,周邊的諸侯國也對其虎視眈眈。 李固多次冒死進諫國君,希望他能幡然醒悟,勵精圖治,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然而,國君卻根本不聽他的勸告,反而對他心生厭惡。 隨着局勢的不斷惡化,國家面臨着被吞併的危險。李固心急如焚,他知道如果再不採取行動,國家就將不復存在。於是,他決定採取一個非常冒險的舉動。 他不顧衆人的勸阻,親自來到國君面前,言辭懇切地再次勸諫國君。他向國君詳細分析了當前國家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指出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將會帶來怎樣的災難性後果。 可是國君依然不爲所動,甚至嘲笑李固是在危言聳聽。李固見國君如此執迷不悟,心中悲憤交加。他明知道繼續堅持可能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但爲了國家和人民,他毅然決然地留在國君身邊,試圖做最後的努力。 這就如同解衣抱火一般,明明知道靠近火焰會有危險,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堅持。最終,國君依然沒有改變,國家也如預料中一般陷入了混亂和危機之中。李固也因爲他的堅持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他的忠誠和勇氣卻被人們銘記於心。 歷史的長河中,像李固這樣明知危險卻依然勇敢前行的人並不少見。他們以自己的行動詮釋着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哪怕如同解衣抱火,也毫不退縮。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應該傳承和學習的,讓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解衣抱火-成語圖片

解衣抱火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