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之谮

成语拼音

jìn rùn zhī zèn

浸润之谮成语解释

比喻暗中诽谤别人的坏话。

典故出处

《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有时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言语,实则可能是浸润之谮,能在不知不觉中破坏原本深厚的情谊。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公孙无知因为一些事情得罪了齐襄公,被齐襄公给杀了。公孙无知死后,他的两个同党连称和管至父就决定发动叛乱。 连称有个堂妹在宫中做妃子,但是并不受宠。连称就对她说,如果她能在宫中探听到消息,帮助他们成功叛乱,等事成之后就让她做国君的夫人。这个妃子答应了。 不久之后,齐襄公去贝丘打猎,看到一只大野猪,随从的人说那野猪长得很像死去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听了很生气,就用箭射那野猪,结果没射中,野猪却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并大声嚎叫。齐襄公被吓得从车上掉了下来,摔伤了脚,还丢了鞋子。回宫后,齐襄公就把这件事迁怒于管理鞋子的人茀,狠狠地鞭打了他。 而此时,连称他们以为齐襄公死了,就准备发动叛乱。那个妃子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连称他们,但是连称他们并不相信。后来茀因为被齐襄公责罚,怀恨在心,就和连称他们勾结在了一起。 齐襄公受伤后,住在一个大臣的家里。茀带着人去包围了大臣的家,大臣和齐襄公的侍从们奋起抵抗。茀欺骗他们说齐襄公已经逃走了,让他们不要抵抗了。侍从们信以为真,就放松了警惕。茀趁机冲进去杀了齐襄公。 齐国的大臣们商量要立国君,连称他们就想立公孙无知为国君。但是齐国的其他大臣们都不同意,他们认为公孙无知品德不好,不适合做国君。最后,大臣们拥立了齐桓公为国君。 在这个故事中,连称他们的叛乱就像是“浸润之谮”,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国家的稳定和安宁。就如同水慢慢渗透一样,一开始并不引人注意,但最终却能造成极大的危害。而那个妃子的行为,也是在暗中进行,看似不起眼,却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提醒着我们,在生活中要警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谗言和阴谋,它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麻烦。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及时发现并防范那些潜在的危险,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浸润之谮-成语图片

浸润之谮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