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柱鼓瑟
成语拼音
- jiāo zhù gǔ sè
胶柱鼓瑟成语解释
-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典故出处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成语典故
- 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成语造句
- 一味地因循守旧,不知灵活变通,就如同胶柱鼓瑟,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那里有一位名叫赵括的年轻人。赵括自幼聪慧,对兵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常常能滔滔不绝地谈论各种军事策略。
当时,国家面临着一场重要的战争。国王在挑选将领时,看中了赵括的口才和理论知识,便任命他为大将,率领军队出征。赵括满怀信心地踏上了战场,他坚信自己的兵法能够带来胜利。
然而,在实际作战中,赵括却遇到了与他所熟知的理论完全不同的情况。他发现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不能简单地按照书本上的兵法来行事。但赵括却过于执着于自己的理论,不愿意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调整。
他的对手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这位老将善于观察战场局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术。而赵括却像胶柱鼓瑟一般,固执地按照自己事先设想的方案行动,不懂得变通。他的军队在他的指挥下,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尽管部下们多次建议赵括改变策略,但他却充耳不闻,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最终,这场战争以赵括的惨败而告终,他所率领的军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不能像赵括那样胶柱鼓瑟,只知道死板地遵循旧有的模式或理论,而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变。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在一些朝代的更替中,有些统治者一味地沿用旧制,不考虑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导致国家陷入困境。而那些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和变革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取得成功。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应该避免胶柱鼓瑟。当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免在关键时刻因为固执己见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总之,胶柱鼓瑟这个成语提醒我们,不要被固有的观念和方法所束缚,要勇于创新和变革,以灵活的思维和行动来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胶柱鼓瑟-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