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柱鼓瑟

成語拼音

jiāo zhù gǔ sè

膠柱鼓瑟成語解釋

用膠把柱粘住以後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絃。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典故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成語典故

齊人跟趙人學習瑟這種樂器。他不去刻苦鑽研演奏瑟的技術,卻依照趙人預先調弄好的音調,將瑟上調音的短柱用膠粘固起來,就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鄉。齊人回家後,擺弄了多年,總是彈不出一支曲子。他還覺得奇怪呢!後來,有人從趙國來,瞭解到是怎麼回事,覺得這個齊人的舉動是多麼愚蠢啊!。

成語造句

一味地因循守舊,不知靈活變通,就如同膠柱鼓瑟,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那裏有一位名叫趙括的年輕人。趙括自幼聰慧,對兵法有着濃厚的興趣和深入的研究,常常能滔滔不絕地談論各種軍事策略。 當時,國家面臨着一場重要的戰爭。國王在挑選將領時,看中了趙括的口才和理論知識,便任命他爲大將,率領軍隊出征。趙括滿懷信心地踏上了戰場,他堅信自己的兵法能夠帶來勝利。 然而,在實際作戰中,趙括卻遇到了與他所熟知的理論完全不同的情況。他發現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不能簡單地按照書本上的兵法來行事。但趙括卻過於執着於自己的理論,不願意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靈活的調整。 他的對手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將,這位老將善於觀察戰場局勢,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戰術。而趙括卻像膠柱鼓瑟一般,固執地按照自己事先設想的方案行動,不懂得變通。他的軍隊在他的指揮下,陷入了被動的局面。 儘管部下們多次建議趙括改變策略,但他卻充耳不聞,依然堅持自己的做法。最終,這場戰爭以趙括的慘敗而告終,他所率領的軍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不能像趙括那樣膠柱鼓瑟,只知道死板地遵循舊有的模式或理論,而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應變。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在一些朝代的更替中,有些統治者一味地沿用舊制,不考慮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導致國家陷入困境。而那些能夠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和變革的人,往往能夠在複雜的環境中取得成功。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應該避免膠柱鼓瑟。當面對新的情況和問題時,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敢於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學習和積累經驗,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和綜合素質,以免在關鍵時刻因爲固執己見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總之,膠柱鼓瑟這個成語提醒我們,不要被固有的觀念和方法所束縛,要勇於創新和變革,以靈活的思維和行動來應對各種挑戰和機遇。

膠柱鼓瑟-成語圖片

膠柱鼓瑟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