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仁弃义

成语拼音

jué rén qì yì

绝仁弃义成语解释

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典故出处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某些极端的观点中,有人认为社会应该绝仁弃义,只追求纯粹的利益和效率,然而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这里的人们遵循着传统的道德观念,以仁义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这个国家的国王,名为仁君,他一直致力于推行仁义之道,希望能让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在他的治理下,人们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社会一片祥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一些人开始利用仁义之名,行谋取私利之事。他们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这种虚伪的行为渐渐蔓延开来,使得原本纯洁的仁义之道开始变味。 仁君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十分忧虑。他开始反思,仁义之道是否真的能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他召集了国内的智者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其中一位智者提出:“陛下,仁义固然重要,但如今人们对仁义的曲解和滥用,已经让其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观念。” 仁君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历史上那些因为过度强调仁义而导致国家衰落的例子。他意识到,过度追求仁义,可能会让人们失去对现实的判断力,变得盲目和软弱。 于是,仁君决定采取一些大胆的举措。他开始逐步减少对仁义的宣扬,不再将其作为唯一的道德准则。他鼓励人们更加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空洞的言辞。 这一举动引起了国内的轩然大波,许多人表示不理解和反对。他们认为国王这是在抛弃仁义,是对传统道德的亵渎。 但仁君并没有被这些声音所动摇,他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不再仅仅依靠仁义来评判事物,而是更加注重事实和结果。那些虚伪的行为渐渐失去了市场,社会风气也逐渐好转。 虽然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最终,这个国家找到了一种更加适合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他们不再盲目追求仁义,而是在保持基本道德底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绝仁弃义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仁义的价值,而是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对传统的道德观念进行反思和调整。我们不能一味地坚持某种观念而不考虑其实际效果,只有不断适应变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弃道德和良知,而是要以更加理性和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它们。

绝仁弃义-成语图片

绝仁弃义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