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伐怨欲

成语拼音

kè fá yuàn yù

克伐怨欲成语解释

①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②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他总是努力避免克伐怨欲的情绪,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的大臣名叫伯嚭。伯嚭本是楚国名臣之后,却因其父遭奸臣陷害而家破人亡。他历经艰险逃到了吴国,得到了吴王的重用。 起初,伯嚭一心想要复仇,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口才,在吴国站稳了脚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中的“克伐怨欲”逐渐占据了上风。他开始变得贪婪自私,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地谋取权力和财富。 伯嚭利用吴王对他的信任,不断在朝中排除异己,打压那些正直的大臣。他的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但由于他的权势,众人敢怒不敢言。 在吴国与越国的战争中,伯嚭收受了越国的贿赂,竟然在关键时刻劝说吴王放过越国。这一举动为吴国日后的覆灭埋下了隐患。而伯嚭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欲望世界里。 与此同时,吴国的有识之士们看到了伯嚭的所作所为,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他们试图劝谏吴王,让吴王看清伯嚭的真面目,但吴王却被伯嚭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对这些劝谏置之不理。 最终,吴国因为伯嚭的种种恶行而逐渐走向衰落。当越国崛起并对吴国发动进攻时,吴国已经无力抵抗。伯嚭在这个时候,依旧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他选择了背叛吴国,投向了越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吴国的覆灭成为了不可更改的事实。而伯嚭的行为也成为了后人引以为戒的例子。他心中的“克伐怨欲”让他迷失了自我,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和责任,最终导致了自己和国家的悲剧。这个故事也提醒着人们,要时刻警惕自己内心的欲望,不能让“克伐怨欲”控制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否则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正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一个人只有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保持正直和善良,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才能避免重蹈伯嚭的覆辙。

克伐怨欲-成语图片

克伐怨欲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