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伐怨欲
成語拼音
- kè fá yuàn yù
克伐怨欲成語解釋
- ①指好勝、驕傲、忌刻、貪婪四種惡德。②指關於四種惡德的理論。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他總是努力避免克伐怨欲的情緒,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對待他人。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的大臣名叫伯嚭。伯嚭本是楚國名臣之後,卻因其父遭奸臣陷害而家破人亡。他歷經艱險逃到了吳國,得到了吳王的重用。
起初,伯嚭一心想要復仇,他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口才,在吳國站穩了腳跟。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心中的“克伐怨欲”逐漸佔據了上風。他開始變得貪婪自私,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擇手段地謀取權力和財富。
伯嚭利用吳王對他的信任,不斷在朝中排除異己,打壓那些正直的大臣。他的行爲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但由於他的權勢,衆人敢怒不敢言。
在吳國與越國的戰爭中,伯嚭收受了越國的賄賂,竟然在關鍵時刻勸說吳王放過越國。這一舉動爲吳國日後的覆滅埋下了隱患。而伯嚭卻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依舊沉浸在自己的慾望世界裏。
與此同時,吳國的有識之士們看到了伯嚭的所作所爲,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了擔憂。他們試圖勸諫吳王,讓吳王看清伯嚭的真面目,但吳王卻被伯嚭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對這些勸諫置之不理。
最終,吳國因爲伯嚭的種種惡行而逐漸走向衰落。當越國崛起並對吳國發動進攻時,吳國已經無力抵抗。伯嚭在這個時候,依舊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他選擇了背叛吳國,投向了越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吳國的覆滅成爲了不可更改的事實。而伯嚭的行爲也成爲了後人引以爲戒的例子。他心中的“克伐怨欲”讓他迷失了自我,忘卻了自己的初心和責任,最終導致了自己和國家的悲劇。這個故事也提醒着人們,要時刻警惕自己內心的慾望,不能讓“克伐怨欲”控制了自己的行爲和思想,否則將會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
正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爲仁矣?”一個人只有剋制自己的不良慾望,保持正直和善良,才能真正成爲一個有道德、有擔當的人,才能避免重蹈伯嚭的覆轍。
克伐怨欲-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