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为吏

成语拼音

kè mù wéi lì

刻木为吏成语解释

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污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典故出处

《汉书·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汉书·路温舒传》刻木为吏,期不对。”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百姓们备受欺压,仿佛生活在一个处处不公的世界里,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迫害,真可谓刻木为吏,令人恐惧。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卫鞅的人。他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时的秦国,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卫鞅来到秦国后,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深知要想彻底改变秦国的现状,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和公正的执法。 为了让百姓们敬畏法律,卫鞅制定了极为严厉的刑罚。在他的治理下,法律条文清晰明确,不容丝毫违背。有一次,秦国的百姓中有人触犯了法律,卫鞅毫不犹豫地按照规定进行了惩处。百姓们看到卫鞅执法如此坚决,渐渐地对法律产生了敬畏之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开始对卫鞅的严厉执法表示不满。他们认为卫鞅过于苛刻,让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但卫鞅不为所动,他坚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秦国走上富强之路。 在卫鞅的努力下,秦国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下来,国家的实力也日益增强。但是,他的严厉执法也为他自己埋下了隐患。许多人对他心怀怨恨,伺机报复。 终于有一天,卫鞅的政敌找到了机会,对他进行了诬陷和攻击。秦孝公去世后,新的国君即位,卫鞅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他的政敌们趁机落井下石,将他置于死地。 在被追杀的过程中,卫鞅四处逃亡。有一天,他逃到了一个边境小镇。疲惫不堪的他想要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但是他害怕被人认出,不敢轻易暴露自己的身份。他看到路边有一个木头人,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将自己的衣服披在木头人身上,然后躲在一旁,希望能够躲过追捕。然而,他的这个举动却引起了路过百姓的怀疑。百姓们以为这个木头人是卫鞅假扮的,于是纷纷向官府报告。官府的人迅速赶到,将木头人带回了衙门。经过一番审讯,他们发现木头人只是一个普通的木头,并不是卫鞅。 虽然这次卫鞅侥幸逃脱了,但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追捕的命运。不久后,他被政敌们抓住,并被处以极刑。卫鞅的一生,虽然为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的严厉执法也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深刻的教训,也让人们明白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执法应该把握的尺度。 “刻木为吏”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它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极端厌恶和恐惧,就如同看到用木头刻成的官吏都会害怕一样。这个成语提醒着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适度和公正,不能过于苛刻和极端,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刻木为吏-成语图片

刻木为吏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