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爲吏

成語拼音

kè mù wéi lì

刻木爲吏成語解釋

意思是不能受獄吏的污辱,即使是木頭做的獄吏也不能見他。形容獄吏的兇暴可畏。

典故出處

《漢書·司馬遷傳》故士有畫地爲牢勢不入,削木爲吏議不對,定計於鮮也。”《漢書·路溫舒傳》刻木爲吏,期不對。”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百姓們備受欺壓,彷彿生活在一個處處不公的世界裏,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迫害,真可謂刻木爲吏,令人恐懼。

成語故事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名叫衛鞅的人。他胸懷大志,一心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爲,爲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福祉貢獻自己的力量。 當時的秦國,社會秩序較爲混亂,各種問題層出不窮。衛鞅來到秦國後,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和支持,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深知要想徹底改變秦國的現狀,必須要有嚴格的法律和公正的執法。 爲了讓百姓們敬畏法律,衛鞅制定了極爲嚴厲的刑罰。在他的治理下,法律條文清晰明確,不容絲毫違背。有一次,秦國的百姓中有人觸犯了法律,衛鞅毫不猶豫地按照規定進行了懲處。百姓們看到衛鞅執法如此堅決,漸漸地對法律產生了敬畏之心。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人開始對衛鞅的嚴厲執法表示不滿。他們認爲衛鞅過於苛刻,讓百姓們生活在恐懼之中。但衛鞅不爲所動,他堅信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讓秦國走上富強之路。 在衛鞅的努力下,秦國的社會秩序逐漸穩定下來,國家的實力也日益增強。但是,他的嚴厲執法也爲他自己埋下了隱患。許多人對他心懷怨恨,伺機報復。 終於有一天,衛鞅的政敵找到了機會,對他進行了誣陷和攻擊。秦孝公去世後,新的國君即位,衛鞅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他的政敵們趁機落井下石,將他置於死地。 在被追殺的過程中,衛鞅四處逃亡。有一天,他逃到了一個邊境小鎮。疲憊不堪的他想要找個地方休息一下,但是他害怕被人認出,不敢輕易暴露自己的身份。他看到路邊有一個木頭人,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辦法。 他將自己的衣服披在木頭人身上,然後躲在一旁,希望能夠躲過追捕。然而,他的這個舉動卻引起了路過百姓的懷疑。百姓們以爲這個木頭人是衛鞅假扮的,於是紛紛向官府報告。官府的人迅速趕到,將木頭人帶回了衙門。經過一番審訊,他們發現木頭人只是一個普通的木頭,並不是衛鞅。 雖然這次衛鞅僥倖逃脫了,但他最終還是沒能逃脫被追捕的命運。不久後,他被政敵們抓住,並被處以極刑。衛鞅的一生,雖然爲秦國的富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的嚴厲執法也讓他成爲了衆矢之的。他的故事成爲了歷史上一個深刻的教訓,也讓人們明白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執法應該把握的尺度。 “刻木爲吏”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它用來形容對某人或某事的極端厭惡和恐懼,就如同看到用木頭刻成的官吏都會害怕一樣。這個成語提醒着人們,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適度和公正,不能過於苛刻和極端,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刻木爲吏-成語圖片

刻木爲吏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