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是心非
成语拼音
- kǒu shì xīn fēi
口是心非成语解释
- 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典故出处
- 汉·桓谭《新论·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虽寸断支解,而道犹不出也。”《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成语典故
- 俺哥哥原来是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三回
成语造句
- 他明明答应了会帮忙,结果却找各种借口推脱,这种口是心非的行为让人很失望。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李四的年轻人。李四能说会道,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和善且乐于助人。
一天,镇上来了一位老妇人,她在寻找丢失的珍贵物品。李四得知后,立刻热心地表示要帮忙寻找,老妇人十分感激。然而,实际上李四心里却另有打算。他看到老妇人着急的模样,心想若是能找到这物品,说不定能从老妇人那里得到不少好处。
于是,李四假意四处寻找,还不时安慰老妇人。可是背地里,他却偷偷地在寻找过程中留意有没有其他值钱的东西可以顺手牵羊。过了几天,李四声称自己找到了老妇人丢失的物品,老妇人高兴不已,对他千恩万谢,并给了他一些钱财作为报答。
不久后,镇上来了一位富商,他要在这里采购一批货物。李四又主动凑上前去,表示自己对各种货物都十分熟悉,可以帮富商找到最好的货源。富商见李四如此热情,便相信了他。然而,在和供货商谈判的过程中,李四却暗中收受了供货商的贿赂,故意误导富商,让他以高价购买了质量一般的货物。
时间久了,李四的真面目渐渐被人们所发现。大家都意识到他表面上说的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完全是口是心非。人们对他的行为感到十分失望和愤怒,不再相信他,也不再与他来往。
历史上也有类似口是心非的例子。比如在某些朝代的官场中,一些官员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宣称要为百姓谋福祉,但实际上却贪污腐败,中饱私囊,完全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和职责。他们的行为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口是心非的人也许能一时得逞,但终究会被人识破,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我们应该保持真诚和正直,言行一致,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真心相待和社会的认可。只有实实在在地去做,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言语上,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口是心非-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