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是心非
成語拼音
- kǒu shì xīn fēi
口是心非成語解釋
- 嘴裏說得很好,心裏想的卻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典故出處
- 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
成語典故
- 俺哥哥原來是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三回
成語造句
- 他明明答應了會幫忙,結果卻找各種藉口推脫,這種口是心非的行爲讓人很失望。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名叫李四的年輕人。李四能說會道,表面上看起來十分和善且樂於助人。
一天,鎮上來了一位老婦人,她在尋找丟失的珍貴物品。李四得知後,立刻熱心地表示要幫忙尋找,老婦人十分感激。然而,實際上李四心裏卻另有打算。他看到老婦人着急的模樣,心想若是能找到這物品,說不定能從老婦人那裏得到不少好處。
於是,李四假意四處尋找,還不時安慰老婦人。可是背地裏,他卻偷偷地在尋找過程中留意有沒有其他值錢的東西可以順手牽羊。過了幾天,李四聲稱自己找到了老婦人丟失的物品,老婦人高興不已,對他千恩萬謝,並給了他一些錢財作爲報答。
不久後,鎮上來了一位富商,他要在這裏採購一批貨物。李四又主動湊上前去,表示自己對各種貨物都十分熟悉,可以幫富商找到最好的貨源。富商見李四如此熱情,便相信了他。然而,在和供貨商談判的過程中,李四卻暗中收受了供貨商的賄賂,故意誤導富商,讓他以高價購買了質量一般的貨物。
時間久了,李四的真面目漸漸被人們所發現。大家都意識到他表面上說的一套,做的卻是另一套,完全是口是心非。人們對他的行爲感到十分失望和憤怒,不再相信他,也不再與他來往。
歷史上也有類似口是心非的例子。比如在某些朝代的官場中,一些官員表面上滿口仁義道德,宣稱要爲百姓謀福祉,但實際上卻貪污腐敗,中飽私囊,完全違背了自己的承諾和職責。他們的行爲最終導致了社會的動盪和百姓的苦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口是心非的人也許能一時得逞,但終究會被人識破,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我們應該保持真誠和正直,言行一致,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真心相待和社會的認可。只有實實在在地去做,而不是隻停留在表面的言語上,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目標。
口是心非-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