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壅若川
成语拼音
- kǒu yōng ruò chuān
口壅若川成语解释
- 比喻禁舆论之害。
典故出处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成语典故
- 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成语造句
- 在面对民众的诉求时,如果采取压制的手段,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就如同口壅若川,最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国王,他刚开始执政时,还能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国家也治理得井井有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渐渐变得自负起来,认为自己的决策永远都是正确的。大臣们察觉到了国王的变化,但一开始还是有人试图直言进谏。
有一次,一位忠诚的大臣看到国王的一项政策可能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便鼓起勇气在朝堂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国王听后龙颜大怒,他认为这位大臣是在挑战他的权威,当即就严厉斥责了大臣,并警告其他人不许再提不同意见。
从此之后,朝堂上的气氛变得十分压抑,大臣们都不敢再轻易开口。即使看到国家出现一些问题,也都选择沉默不语,生怕触怒国王。
国王看到大臣们都不再发表意见,还以为是自己的威严让他们折服,更加坚信自己的所有决策都是完美的。
就这样,国家潜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却没有人敢站出来指出。就如同洪水被堤坝拦住,看似平静,实则隐患重重。
终于,积累的问题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爆发了出来。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怨声载道。此时的国王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想起曾经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心中充满了懊悔。
可是,此时的局面已经难以挽回。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曾经的繁荣一去不复返。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口壅若川”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就如同《国语·周语上》中记载的周厉王弭谤的故事一样,周厉王不许百姓议论他的过失,导致百姓在路上相遇,只能以目示意,最终引发了大乱。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当领导者闭目塞听,不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时,看似表面平静,实则危机四伏,一旦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不可收拾的后果。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倾听不同的意见,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让国家和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口壅若川-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