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壅若川

成語拼音

kǒu yōng ruò chuān

口壅若川成語解釋

比喻禁輿論之害。

典故出處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成語典故

夫心險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

成語造句

在面對民衆的訴求時,如果採取壓制的手段,其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就如同口壅若川,最終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問題。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國王,他剛開始執政時,還能虛心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國家也治理得井井有條。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國王漸漸變得自負起來,認爲自己的決策永遠都是正確的。大臣們察覺到了國王的變化,但一開始還是有人試圖直言進諫。 有一次,一位忠誠的大臣看到國王的一項政策可能會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便鼓起勇氣在朝堂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沒想到,國王聽後龍顏大怒,他認爲這位大臣是在挑戰他的權威,當即就嚴厲斥責了大臣,並警告其他人不許再提不同意見。 從此之後,朝堂上的氣氛變得十分壓抑,大臣們都不敢再輕易開口。即使看到國家出現一些問題,也都選擇沉默不語,生怕觸怒國王。 國王看到大臣們都不再發表意見,還以爲是自己的威嚴讓他們折服,更加堅信自己的所有決策都是完美的。 就這樣,國家潛在的問題越來越多,卻沒有人敢站出來指出。就如同洪水被堤壩攔住,看似平靜,實則隱患重重。 終於,積累的問題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爆發了出來。國內爆發了嚴重的社會矛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怨聲載道。此時的國王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想起曾經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心中充滿了懊悔。 可是,此時的局面已經難以挽回。國家陷入了混亂和動盪之中,曾經的繁榮一去不復返。這個故事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口壅若川”是多麼危險的事情。就如同《國語·周語上》中記載的周厲王弭謗的故事一樣,周厲王不許百姓議論他的過失,導致百姓在路上相遇,只能以目示意,最終引發了大亂。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當領導者閉目塞聽,不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時,看似表面平靜,實則危機四伏,一旦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引發不可收拾的後果。我們應該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傾聽不同的意見,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讓國家和社會健康穩定地發展。

口壅若川-成語圖片

口壅若川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