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上口
成语拼音
-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琅琅上口成语解释
-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典故出处
- 清·王韬《淞隐漫录·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成语典故
- 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诗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琅琅上口。(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
成语造句
- 这首古诗语言简洁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让人感觉十分美妙,可谓琅琅上口。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李明的书生。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自幼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勤奋好学,尤其热爱诗词歌赋。
李明常常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废寝忘食地诵读经典之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积累了丰富的学识,自己也开始尝试创作诗词。他的诗作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虽然还没有达到一鸣惊人的地步,但也展现出了独特的才华。
有一次,李明所在的郡县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诗会。众多文人墨客纷纷前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李明也鼓起勇气带着自己的几首诗参加了。当他在诗会上朗诵自己的诗作时,那优美的词句和流畅的韵律犹如一串串珍珠般从他口中滚落,在场的人们都被深深吸引,纷纷称赞他的诗读起来十分顺畅,让人印象深刻。
诗会后,李明的诗作开始在郡县中流传开来。人们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那些诗词也变得脍炙人口,尤其是孩子们,非常喜欢诵读他的诗,觉得它们朗朗上口。李明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更加努力地钻研学问,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后来,李明离开了郡县,前往更大的城市追求更高的学问。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人,他们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李明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在文人圈子中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明的诗作流传得越来越广,甚至传到了宫廷之中。皇帝听闻了他的才华,特地召见了他,并对他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李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了一名备受推崇的诗人。
李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就有可能创造出朗朗上口的作品,赢得人们的喜爱和认可。就如同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能够被人们传颂不衰,因为它们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才华和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在欣赏和品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知识和艺术的力量。
琅琅上口-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