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头磕脑
成语拼音
- léng tóu kē nǎo
楞头磕脑成语解释
- 形容鲁莽冒失或傻呵呵的样子。也形容发楞发呆的样子。同楞头楞脑”。
典故出处
- 老舍《鼓书艺人》十五打头的是小刘,楞头磕脑地就撞了进来,站在一边,光哆嗦,不说话。” 又《骆驼祥子》一一搁下了事,他心中不痛快,便有点楞头磕脑的。”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行事冲动,常常不顾后果,就像那楞头磕脑的毛头小子,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成语故事
-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叫李三,他生性鲁莽,做事总是不考虑后果,常常表现出楞头磕脑的样子。
在李三生活的村子里,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村里的一口古井突然不出水了,这可急坏了村民们,因为大家的日常生活都依赖这口井。村长召集大家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有人说可能是井里有异物堵住了,需要下去清理;有人说也许是水源干涸了,得去寻找新的水源。
这时候,楞头磕脑的李三站出来说:“这有什么难的,我下去看看不就行了。”众人还没来得及阻拦,他就跳进了井里。下去之后,李三才发现里面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清,而且空间狭小让他感到有些害怕。但他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害怕,就硬着头皮在井里摸索。
过了一会儿,上面的村民听到井里传来李三惊恐的叫声。大家赶紧把他拉了上来,只见李三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原来他在井里不小心碰到了一个老鼠窝,把他吓得够呛。
经过这件事,李三意识到自己做事不能再这么楞头磕脑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决定以后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做事更加谨慎。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因为楞头磕脑而导致失败的例子。比如在战争中,有些将领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贸然出兵,结果导致全军覆没。《孙子兵法》中就强调了作战前要进行周密的谋划和分析,不能盲目行动。
李三从那以后,努力改变自己,虽然偶尔还是会犯糊涂,但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楞头磕脑了。他逐渐明白,做事要有分寸,不能仅凭一时冲动就做出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三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和尊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总是楞头磕脑,要学会思考和分析,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错误。
楞头磕脑-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