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頭磕腦
成語拼音
- léng tóu kē nǎo
楞頭磕腦成語解釋
- 形容魯莽冒失或傻呵呵的樣子。也形容發楞發呆的樣子。同楞頭楞腦”。
典故出處
- 老舍《鼓書藝人》十五打頭的是小劉,楞頭磕腦地就撞了進來,站在一邊,光哆嗦,不說話。” 又《駱駝祥子》一一擱下了事,他心中不痛快,便有點楞頭磕腦的。”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行事衝動,常常不顧後果,就像那楞頭磕腦的毛頭小子,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成語故事
-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叫李三,他生性魯莽,做事總是不考慮後果,常常表現出楞頭磕腦的樣子。
在李三生活的村子裏,有一天發生了一件大事。村裏的一口古井突然不出水了,這可急壞了村民們,因爲大家的日常生活都依賴這口井。村長召集大家一起商量解決辦法,大家紛紛出謀劃策。有人說可能是井裏有異物堵住了,需要下去清理;有人說也許是水源乾涸了,得去尋找新的水源。
這時候,楞頭磕腦的李三站出來說:“這有什麼難的,我下去看看不就行了。”衆人還沒來得及阻攔,他就跳進了井裏。下去之後,李三才發現裏面漆黑一片,什麼都看不清,而且空間狹小讓他感到有些害怕。但他又不好意思直接說害怕,就硬着頭皮在井裏摸索。
過了一會兒,上面的村民聽到井裏傳來李三驚恐的叫聲。大家趕緊把他拉了上來,只見李三灰頭土臉,狼狽不堪。原來他在井裏不小心碰到了一個老鼠窩,把他嚇得夠嗆。
經過這件事,李三意識到自己做事不能再這麼楞頭磕腦了。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決定以後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做事更加謹慎。
在歷史上,也有許多因爲楞頭磕腦而導致失敗的例子。比如在戰爭中,有些將領不經過深思熟慮就貿然出兵,結果導致全軍覆沒。《孫子兵法》中就強調了作戰前要進行周密的謀劃和分析,不能盲目行動。
李三從那以後,努力改變自己,雖然偶爾還是會犯糊塗,但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楞頭磕腦了。他逐漸明白,做事要有分寸,不能僅憑一時衝動就做出決定。隨着時間的推移,李三變得更加成熟穩重,也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和尊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不能總是楞頭磕腦,要學會思考和分析,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錯誤。
楞頭磕腦-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