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

成语拼音

lǐ bēng yuè huài

礼崩乐坏成语解释

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典故出处

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诸侯纷争,纲纪废弛,社会呈现出一片礼崩乐坏的景象。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周朝统治着广袤的天下。起初,周朝的礼仪制度非常完备,整个社会秩序井然,人们遵循着各种规范和准则,生活安宁而和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微妙的变化悄然发生。周王室逐渐衰落,其对诸侯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一些诸侯开始不再严格遵守周礼,他们为了争夺土地和权力,相互攻伐,战争频繁爆发。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他野心勃勃,妄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无视周礼中关于战争的规定,随意发动侵略战争,抢夺其他诸侯国的城池和百姓。他的行为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和警惕,但他却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 与此同时,在社会的各个层面,礼仪制度也开始逐渐崩塌。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尊重长辈、敬爱师长,道德观念变得淡薄。一些贵族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肆意践踏礼仪,甚至做出一些违背人伦道德的事情。 在宫廷中,原本庄重典雅的音乐也变得混乱不堪。乐师们不再用心演奏,乐曲失去了往日的神韵和风采。而一些低俗的音乐却开始流行起来,充斥着宫廷和市井。 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愈演愈烈,整个周朝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孔子看到这种情况,痛心疾首。他四处奔走,呼吁人们重新重视礼仪,恢复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人们找回失去的道德和礼仪。 然而,孔子的努力并没有能够立刻改变这种局面。礼崩乐坏的趋势依然在继续,周朝的统治也变得岌岌可危。最终,周朝在这种混乱中逐渐走向了衰落,而中国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礼崩乐坏这个成语,就是对这段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生动写照。它提醒着我们,礼仪和道德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当礼仪制度被破坏,道德观念被抛弃时,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重视礼仪和道德的培养,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有序、文明的社会环境。

礼崩乐坏-成语图片

礼崩乐坏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