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崩樂壞
成語拼音
- lǐ bēng yuè huài
禮崩樂壞成語解釋
- 指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典故出處
- 清·章炳麟《與簡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諸侯紛爭,綱紀廢弛,社會呈現出一片禮崩樂壞的景象。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周朝統治着廣袤的天下。起初,周朝的禮儀制度非常完備,整個社會秩序井然,人們遵循着各種規範和準則,生活安寧而和諧。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微妙的變化悄然發生。周王室逐漸衰落,其對諸侯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一些諸侯開始不再嚴格遵守周禮,他們爲了爭奪土地和權力,相互攻伐,戰爭頻繁爆發。
在這個動盪的時期,有一個諸侯國的國君,他野心勃勃,妄圖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他無視周禮中關於戰爭的規定,隨意發動侵略戰爭,搶奪其他諸侯國的城池和百姓。他的行爲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和警惕,但他卻不以爲意,依舊我行我素。
與此同時,在社會的各個層面,禮儀制度也開始逐漸崩塌。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尊重長輩、敬愛師長,道德觀念變得淡薄。一些貴族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肆意踐踏禮儀,甚至做出一些違揹人倫道德的事情。
在宮廷中,原本莊重典雅的音樂也變得混亂不堪。樂師們不再用心演奏,樂曲失去了往日的神韻和風采。而一些低俗的音樂卻開始流行起來,充斥着宮廷和市井。
這種禮崩樂壞的局面愈演愈烈,整個周朝陷入了深深的危機之中。孔子看到這種情況,痛心疾首。他四處奔走,呼籲人們重新重視禮儀,恢復社會的秩序和道德。孔子說:“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人們找回失去的道德和禮儀。
然而,孔子的努力並沒有能夠立刻改變這種局面。禮崩樂壞的趨勢依然在繼續,周朝的統治也變得岌岌可危。最終,周朝在這種混亂中逐漸走向了衰落,而中國歷史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一個充滿變革和動盪的時期。
禮崩樂壞這個成語,就是對這段歷史時期社會狀況的生動寫照。它提醒着我們,禮儀和道德對於一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多麼的重要。當禮儀制度被破壞,道德觀念被拋棄時,社會就會陷入混亂和動盪之中。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重視禮儀和道德的培養,努力營造一個和諧、有序、文明的社會環境。
禮崩樂壞-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