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渴掘井

成语拼音

lín kě jué jǐng

临渴掘井成语解释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典故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鲁昭公亲近小人,不听品格高尚之人的规劝,结果被赶出国家,逃到了齐国,这才明白自己原来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齐景公觉得昭公已知道悔过,认为若让他回去,应该能成为一个贤良的国君。齐国大夫晏子却认为:掉在水里的人,一定要等到掉进水里以后,才会想起应该防备失足;迷路的人,迷失了方向之后,才知道应该注意路径。犹如面临灾难的人,才急着铸造兵器;吃东西塞住咽喉的人,才急着去挖井取水(这就是成语临渴掘井的意思)。虽然这时候用最快的速度,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平时对各种事情不做准备,不加提防,等到事情已就要发生时,才忙着采取措施去应付,那是行不通的。

成语造句

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到了考试才临时抱佛脚,这无疑是临渴掘井,往往很难取得好成绩。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蔡国。蔡国的国君蔡昭侯是一个目光短浅且没有远见的人。 有一年,蔡昭侯决定去拜访强大的楚国。他带着大量的珍宝和礼物,满心欢喜地踏上了旅程。然而,他在楚国却受到了冷遇,楚王对他态度傲慢,这让蔡昭侯非常气愤。蔡昭侯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他一怒之下离开了楚国,并且发誓要报复。 回到蔡国后,蔡昭侯没有冷静地思考如何与楚国改善关系或者寻找其他的外交策略,而是急于采取行动来发泄自己的愤怒。他开始积极地准备与楚国对抗,扩充军队,囤积粮草。 他的大臣们纷纷劝谏他,说现在准备打仗还为时过早,应该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不能如此仓促行事。但是蔡昭侯根本听不进去,他认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能再等待。 就这样,蔡国在毫无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与楚国发生了冲突。一开始,蔡国的军队凭借着一时的勇气还能抵抗一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劣势逐渐显现出来。楚国毕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无论是兵力还是资源都远远超过蔡国。 很快,蔡国陷入了困境,军队粮草短缺,士兵们疲惫不堪。蔡昭侯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此时已经太晚了。他们就如同临渴才去掘井,根本无法解决眼前的危机。 最终,蔡国在这场冲突中遭受了惨败,蔡昭侯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后悔自己当初的鲁莽和冲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充分的准备,不能等到问题出现了才去想办法解决,否则就会像蔡昭侯一样,陷入临渴掘井的困境,付出沉重的代价。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我们应当以此为鉴,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重蹈蔡昭侯的覆辙。

临渴掘井-成语图片

临渴掘井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