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渴掘井
成語拼音
- lín kě jué jǐng
臨渴掘井成語解釋
-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沒有準備,臨時纔想辦法。
典故出處
-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魯昭公親近小人,不聽品格高尚之人的規勸,結果被趕出國家,逃到了齊國,這才明白自己原來的所作所爲是錯誤的。齊景公覺得昭公已知道悔過,認爲若讓他回去,應該能成爲一個賢良的國君。齊國大夫晏子卻認爲:掉在水裏的人,一定要等到掉進水裏以後,纔會想起應該防備失足;迷路的人,迷失了方向之後,才知道應該注意路徑。猶如面臨災難的人,才急着鑄造兵器;喫東西塞住咽喉的人,才急着去挖井取水(這就是成語臨渴掘井的意思)。雖然這時候用最快的速度,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平時對各種事情不做準備,不加提防,等到事情已就要發生時,才忙着採取措施去應付,那是行不通的。
成語造句
- 平時不注重知識的積累,到了考試才臨時抱佛腳,這無疑是臨渴掘井,往往很難取得好成績。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蔡國。蔡國的國君蔡昭侯是一個目光短淺且沒有遠見的人。
有一年,蔡昭侯決定去拜訪強大的楚國。他帶着大量的珍寶和禮物,滿心歡喜地踏上了旅程。然而,他在楚國卻受到了冷遇,楚王對他態度傲慢,這讓蔡昭侯非常氣憤。蔡昭侯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於是他一怒之下離開了楚國,並且發誓要報復。
回到蔡國後,蔡昭侯沒有冷靜地思考如何與楚國改善關係或者尋找其他的外交策略,而是急於採取行動來發泄自己的憤怒。他開始積極地準備與楚國對抗,擴充軍隊,囤積糧草。
他的大臣們紛紛勸諫他,說現在準備打仗還爲時過早,應該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和規劃,不能如此倉促行事。但是蔡昭侯根本聽不進去,他認爲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不能再等待。
就這樣,蔡國在毫無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與楚國發生了衝突。一開始,蔡國的軍隊憑藉着一時的勇氣還能抵抗一下,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劣勢逐漸顯現出來。楚國畢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無論是兵力還是資源都遠遠超過蔡國。
很快,蔡國陷入了困境,軍隊糧草短缺,士兵們疲憊不堪。蔡昭侯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此時已經太晚了。他們就如同臨渴纔去掘井,根本無法解決眼前的危機。
最終,蔡國在這場衝突中遭受了慘敗,蔡昭侯也不得不面對現實,後悔自己當初的魯莽和衝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長遠的規劃和充分的準備,不能等到問題出現了纔去想辦法解決,否則就會像蔡昭侯一樣,陷入臨渴掘井的困境,付出沉重的代價。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所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我們應當以此爲鑑,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重蹈蔡昭侯的覆轍。
臨渴掘井-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