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斤燕削

成语拼音

lǔ jīn yàn xuē

鲁斤燕削成语解释

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这两件工艺品的工艺水平难分高下,不像有的物件有着鲁斤燕削般明显的优劣差异。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两个国家,一个是鲁国,一个是燕国。 鲁国以其精湛的工艺而闻名,鲁国的工匠们对各种技艺的钻研可谓达到了极致。他们制作出来的物品,无论是精美的青铜器还是华丽的丝织品,都备受其他国家的赞赏。 而燕国,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技艺。燕国的工匠们擅长打造各种兵器,他们所铸的刀剑锋利无比,坚固耐用。 有一天,鲁国的一位工匠带着自己精心打造的斧头来到了燕国。这把斧头造型精美,斧刃锋利,鲁国工匠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自信,认为它一定能够在燕国受到热烈的欢迎。 然而,当他在燕国展示这把斧头时,却引来了一些燕国工匠的嘲笑。他们认为鲁国的斧头虽然外观好看,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并不如燕国打造的斧头那样实用。因为燕国的斧头更加厚重,更适合砍伐坚硬的木材。 鲁国工匠听后很不服气,他觉得燕国工匠是在故意贬低他的作品。于是,他开始和燕国工匠争论起来,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这个时候,一位见多识广的老者走了过来。他听了双方的争论后,笑着说:“你们不必再争了,鲁国的斧头和燕国的斧头各有其特点,这就如同鲁斤燕削,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鲁国的斧头精致,适合一些精细的工作;而燕国的斧头厚重,适合更需要力量的劳作。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更好,而是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 老者的一番话让鲁国工匠和燕国工匠都陷入了沉思。他们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争论是多么的狭隘和片面。从此,他们开始互相学习对方的技艺,取长补短。鲁国的工匠学习了燕国斧头的厚重与实用,燕国的工匠也借鉴了鲁国斧头的精致与美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的技艺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鲁斤燕削的故事也在各国之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提醒着人们,在看待不同的事物和文化时,不能片面地去评判优劣,而是要学会欣赏和尊重各自的特点,通过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的进步。就如同这鲁国的工艺和燕国的技艺,只有相互融合,才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鲁斤燕削-成语图片

鲁斤燕削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