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无拾遗

成语拼音

lù wú shí yí

路无拾遗成语解释

指东西掉在路上,人们不会捡起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尚好。

典故出处

《孔子家语·相鲁》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这个治安良好的小镇,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真正做到了路无拾遗。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安国。安国在英明的君主和一众贤臣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 有一段时间,安国实施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同时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的管理。在这样的氛围下,百姓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 在安国的大街小巷,人们都秉持着诚实善良的品质。商人诚信经营,不会欺诈顾客;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相处和睦。一天,一位外地的商人来到安国做生意。他在集市上忙碌了一整天,到了傍晚才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装满钱财的包袱不见了。商人十分着急,四处寻找,可始终没有找到。他心想这下肯定完了,这些钱财可是他的全部家当。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当他经过集市的一个角落时,发现自己的包袱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里面的钱财一分不少。原来,是一位好心的百姓捡到了包袱,他知道失主一定会回来寻找,便将包袱放在了显眼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路不拾遗的事情在安国越来越多。百姓们即使在路上捡到贵重物品,也会想方设法归还给失主。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感染着每一个人,大家都以诚实守信为荣。 正如《礼记》中所记载:“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安国的百姓们正是践行着这样的道德准则。路无拾遗的现象成为了安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其他国家的人们听闻后,都对安国充满了向往和钦佩。 安国的这种良好风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引导形成的。君主重视道德教育,在学堂中教导孩子们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官员们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百姓树立榜样。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路无拾遗的美好景象才得以在安国长久地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当每个人都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时,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繁荣。路无拾遗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道德追求和社会理想。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践行诚信和善良,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路无拾遗-成语图片

路无拾遗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