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
成语拼音
- mào míng dǐng tì
冒名顶替成语解释
- 冒冒充,以假充真。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假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窃取他的权力、地位。
典故出处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五回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
成语典故
- 《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在的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朱自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
成语造句
- 他为了获取那份工作的机会,居然做出冒名顶替这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李明,一个叫张华。李明家境贫寒,但为人正直善良,勤奋好学,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张华则是一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整天只想着不劳而获。
有一天,朝廷发布了一则告示,要在小镇上选拔人才到京城为官。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李明自然是积极准备,日夜苦读。而张华看到这个机会,心中却打起了歪主意。
选拔考试的那天,李明发挥出色,信心满满地离开了考场。然而,张华却偷偷找到了负责考试的官员,通过贿赂和欺骗,让官员把李明的成绩改成了他的名字。就这样,张华冒名顶替了李明,获得了去京城为官的机会。
李明得知这个消息后,犹如晴天霹雳,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努力竟然会被别人这样轻易地窃取。他不甘心,决定去京城找张华理论。历经艰辛,李明终于来到了京城。
当他找到张华时,张华却矢口否认,还嘲笑李明不自量力。李明气愤不已,但他没有证据,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清正廉明的大臣。大臣听了李明的遭遇,觉得事有蹊跷,决定深入调查。
大臣通过查阅考试记录、询问相关人员,终于找到了张华冒名顶替的证据。真相大白后,张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革职查办。而李明则恢复了自己的身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冒名顶替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事件。比如在科举制度时期,就曾出现过一些人通过作弊、顶替等手段获取功名的现象。但最终,这些不正当的行为都被揭露和惩处。我们应该秉持正义和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真才实学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妄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稳健。
冒名顶替-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