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胥之哭

成语拼音

bāo xū zhī kū

包胥之哭成语解释

包胥:春秋时楚国大臣申包胥。比喻到别国哀求援兵

典故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诸侯混战,吴国进攻楚国,楚国大败。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秦哀公举棋不定,迟迟不发兵救楚。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深受感动,就答应出兵救援楚国。

成语造句

当年楚国面临危难,申包胥为了救国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去秦国求救,那痛哭流涕的样子,真可谓是包胥之哭,令人动容。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局势动荡不安。 当时,吴国崛起,吴王阖闾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扩张自己的势力。楚国地大物博,自然成为了吴王阖闾觊觎的目标。阖闾任用了伍子胥等能臣,率领大军攻打楚国。楚国一时之间难以抵挡,城池纷纷沦陷,楚国的局势变得岌岌可危。 楚国的大夫申包胥看到国家陷入如此危难的境地,心急如焚。他深知仅凭楚国目前的力量难以抗衡吴国,于是决定去向秦国求救。申包胥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来到秦国。他拜见了秦哀公,声泪俱下地诉说着楚国的遭遇,恳请秦国出兵援助楚国。然而,秦哀公却犹豫不决,他考虑到秦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复杂,不愿轻易卷入这场战争。 申包胥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在秦国的宫廷外日夜哭泣,声音悲切,令人动容。他不吃不喝,一直持续着这样的状态,以表达他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和对秦国出兵的渴望。这种执着的精神终于打动了秦哀公。 秦哀公想到了秦国与楚国之间曾经的友好关系,也被申包胥的忠诚和坚定所感动。他感慨地说:“楚国有这样的臣子,真是楚国之幸啊!”于是,秦哀公决定派遣大军援救楚国。 在秦国军队的帮助下,楚国逐渐扭转了战局,最终击退了吴国的进攻,楚国得以保存。申包胥的“哭秦庭”也成为了千古佳话,他以自己的坚持和忠诚,为国家赢得了生机。 申包胥的行为体现了他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他的“包胥之哭”也成为了后世人们传颂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忠诚勇敢的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援助,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正如《左传》中所记载的申包胥的事迹,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申包胥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包胥之哭”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提醒着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包胥之哭-成语图片

包胥之哭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