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胥之哭

成語拼音

bāo xū zhī kū

包胥之哭成語解釋

包胥:春秋時楚國大臣申包胥。比喻到別國哀求援兵

典故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四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諸侯混戰,吳國進攻楚國,楚國大敗。楚國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國求救,秦哀公舉棋不定,遲遲不發兵救楚。申包胥“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深受感動,就答應出兵救援楚國。

成語造句

當年楚國面臨危難,申包胥爲了救國不辭辛勞,長途跋涉去秦國求救,那痛哭流涕的樣子,真可謂是包胥之哭,令人動容。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局勢動盪不安。 當時,吳國崛起,吳王闔閭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楚國地大物博,自然成爲了吳王闔閭覬覦的目標。闔閭任用了伍子胥等能臣,率領大軍攻打楚國。楚國一時之間難以抵擋,城池紛紛淪陷,楚國的局勢變得岌岌可危。 楚國的大夫申包胥看到國家陷入如此危難的境地,心急如焚。他深知僅憑楚國目前的力量難以抗衡吳國,於是決定去向秦國求救。申包胥歷經千辛萬苦,長途跋涉來到秦國。他拜見了秦哀公,聲淚俱下地訴說着楚國的遭遇,懇請秦國出兵援助楚國。然而,秦哀公卻猶豫不決,他考慮到秦國與楚國之間的關係複雜,不願輕易捲入這場戰爭。 申包胥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在秦國的宮廷外日夜哭泣,聲音悲切,令人動容。他不喫不喝,一直持續着這樣的狀態,以表達他對楚國命運的擔憂和對秦國出兵的渴望。這種執着的精神終於打動了秦哀公。 秦哀公想到了秦國與楚國之間曾經的友好關係,也被申包胥的忠誠和堅定所感動。他感慨地說:“楚國有這樣的臣子,真是楚國之幸啊!”於是,秦哀公決定派遣大軍援救楚國。 在秦國軍隊的幫助下,楚國逐漸扭轉了戰局,最終擊退了吳國的進攻,楚國得以保存。申包胥的“哭秦庭”也成爲了千古佳話,他以自己的堅持和忠誠,爲國家贏得了生機。 申包胥的行爲體現了他對國家的一片赤誠之心,他的“包胥之哭”也成爲了後世人們傳頌的經典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在國家面臨危難之時,忠誠勇敢的人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援助,爲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而努力。正如《左傳》中所記載的申包胥的事蹟,他的精神激勵着無數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申包胥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包胥之哭”不僅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提醒着我們要始終保持對國家的忠誠和擔當,爲國家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奮鬥。

包胥之哭-成語圖片

包胥之哭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