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贼拿赃

成语拼音

ná zéi ná zāng

拿贼拿赃成语解释

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

典故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常言道拿贼拿赃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马脚,漏了风声……我老孙就有本事拿住他,也不好定个罪名。”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警方在破案过程中一直秉持着严谨的态度,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做到拿贼拿赃,才能让罪犯无可辩驳,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李四的人,他为人狡猾,总喜欢小偷小摸。 这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商,带着大量的财宝准备在镇上进行交易。李四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顿时起了贪念。趁着夜色,他悄悄地潜入富商居住的客栈,偷走了一部分财宝。 第二天早上,富商发现财宝被盗,立刻报了官。官府的捕快们迅速展开调查,很快就将怀疑的目光锁定在了李四身上。然而,李四矢口否认自己偷了东西,坚称自己是被冤枉的。 捕快们虽然心中怀疑,但没有确凿的证据也不能轻易抓人。就在大家感到棘手的时候,经验丰富的捕头王五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派人暗中监视李四的一举一动,试图找到他藏匿赃物的地方。 经过几天的监视,终于有了发现。捕快们跟着李四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山洞,在那里找到了被盗的财宝。王五带领着众人冲进去,当场抓住了李四,人赃并获。 面对确凿的证据,李四再也无法狡辩,只能乖乖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王五严肃地对他说:“你可知拿贼拿赃,如今证据确凿,你还有何话说?”李四后悔不已,然而为时已晚。 在历史上,类似这样拿贼拿赃的事例并不少见。例如在《汉书·赵广汉传》中就有记载,赵广汉善于治理地方,他在处理案件时,总是注重证据的收集,务必做到拿贼拿赃,让罪犯无话可说。这种严谨的办案态度,也为他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信任。 拿贼拿赃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判断事情和处理问题时,必须要有确凿的证据,不能仅凭猜测和怀疑就轻易下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正公平,让人心服口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秉持这种严谨的态度,无论是在法律事务中还是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都要以事实为依据,避免因为主观臆断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拿贼拿赃-成语图片

拿贼拿赃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