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羞成怒
成语拼音
- nǎo xiū chéng nù
恼羞成怒成语解释
-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典故出处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乌额拉布见田小辫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便也恼羞成怒。”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在众人面前被指出错误后,竟然无法接受,最后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小国,国内有一位大臣名叫郑义。郑义为人正直,一心为国家和百姓着想,但他的直言不讳却常常得罪一些权贵。
当时,国王身边有一位宠臣名叫赵括,此人善于阿谀奉承,深得国王欢心。郑义发现赵括常常利用自己的权势为非作歹,中饱私囊,便多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希望国王能看清赵括的真面目。然而,赵括对郑义的行为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
有一次,郑义又在朝堂上指出了赵括的一些不法行为,赵括听后脸色阴沉,却又无法当场反驳。散朝后,赵括越想越气,觉得郑义让自己在众人面前丢尽了脸。他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对郑义的恨意也越发强烈。
终于,赵括恼羞成怒,决定设计陷害郑义。他勾结了一些与郑义有过节的人,捏造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向国王告发郑义。国王在赵括等人的谗言下,渐渐对郑义产生了怀疑,竟然下令将郑义打入大牢。
郑义在牢中悲愤交加,他不明白自己一心为国,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而赵括却在外面得意洋洋,以为自己成功除掉了眼中钉。但百姓们都知道郑义是被冤枉的,纷纷为他鸣不平。
后来,经过一些有识之士的努力,真相终于大白,国王也意识到自己错怪了郑义。国王下令释放了郑义,并严惩了赵括等人。郑义虽然重获自由,但他经历了这场磨难后,对官场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当一个人因为羞愧和愤怒而失去理智时,可能会做出极端的行为。而正直的人即使遭遇暂时的困境,最终也会迎来正义的曙光。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同时,也要珍惜那些敢于直言进谏、为正义而奋斗的人,他们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恼羞成怒-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