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笏登场

成语拼音

páo hù dēng chǎng

袍笏登场成语解释

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典故出处

清·赵翼《数月内频送南雷述庵淑斋诸人赴京补官戏作之二》袍笏登场也等闲。”

成语典故

关于组织临时政府的问题,段已通电北方各省征求意见,只等回电一到,就要袍笏登场。(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十七章)

成语造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各种势力粉墨登场,而他却凭借着圆滑的手段,袍笏登场,妄图掌控局势。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官场之中,常常上演着一幕幕令人唏嘘的权力争斗与角色更迭。 话说在某个朝代,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奸佞当道,忠臣备受打压。当时,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官员,他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步步踏入了仕途。 起初,李明心怀报国之志,为官清廉正直,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深受民众爱戴。然而,官场的黑暗与复杂渐渐侵蚀了他的初心。在一次重要的职位选拔中,李明因为不愿意与那些权贵同流合污,被排挤在外。 此时,一位名叫王贵的奸臣瞅准了机会。王贵善于阿谀奉承,巴结权贵,用尽手段谋取私利。他看准李明的失落和对权力的渴望,便主动接近李明,巧言令色,诱使李明加入了他的阵营。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贵利用自己的关系网,为李明铺平了晋升的道路。李明在权力的诱惑下,逐渐迷失了自我,与王贵等人勾结在一起,开始不择手段地打压异己,搜刮民脂民膏。 终于,朝廷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原先的掌权者因种种罪行被罢黜。王贵等人觉得时机已到,他们精心策划,用尽权谋之术。在一场看似“名正言顺”的政治变革中,李明和王贵等人纷纷“袍笏登场”。他们换上华丽的官服,手持笏板,趾高气扬地占据了重要的职位。 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引起了百姓的极大不满,民怨沸腾。一些有良知的官员也纷纷上书,揭露他们的罪行。但李明和王贵等人仗着手中的权力,对这些正义之声进行残酷的打压。 可惜,天理昭昭,报应不爽。他们的恶行最终还是被朝廷察觉,新的掌权者决心整顿朝纲,严惩奸佞。李明和王贵等人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个故事警示后人,权力的欲望往往会让人迷失自我,而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袍笏登场”的人,终究不会有好的结局。

袍笏登场-成语图片

袍笏登场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