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笏登場
成語拼音
- páo hù dēng chǎng
袍笏登場成語解釋
- 笏古代官員上朝時手中拿的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原指官員打扮,上場演戲。現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諷刺之意)。
典故出處
- 清·趙翼《數月內頻送南雷述庵淑齋諸人赴京補官戲作之二》袍笏登場也等閒。”
成語典故
- 關於組織臨時政府的問題,段已通電北方各省徵求意見,只等回電一到,就要袍笏登場。(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二十七章)
成語造句
-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各種勢力粉墨登場,而他卻憑藉着圓滑的手段,袍笏登場,妄圖掌控局勢。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官場之中,常常上演着一幕幕令人唏噓的權力爭鬥與角色更迭。
話說在某個朝代,政治局勢動盪不安,奸佞當道,忠臣備受打壓。當時,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官員,他出身貧寒,但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努力,一步步踏入了仕途。
起初,李明心懷報國之志,爲官清廉正直,爲百姓做了不少實事,深受民衆愛戴。然而,官場的黑暗與複雜漸漸侵蝕了他的初心。在一次重要的職位選拔中,李明因爲不願意與那些權貴同流合污,被排擠在外。
此時,一位名叫王貴的奸臣瞅準了機會。王貴善於阿諛奉承,巴結權貴,用盡手段謀取私利。他看準李明的失落和對權力的渴望,便主動接近李明,巧言令色,誘使李明加入了他的陣營。
隨着時間的推移,王貴利用自己的關係網,爲李明鋪平了晉升的道路。李明在權力的誘惑下,逐漸迷失了自我,與王貴等人勾結在一起,開始不擇手段地打壓異己,搜刮民脂民膏。
終於,朝廷發生了重大的變故,原先的掌權者因種種罪行被罷黜。王貴等人覺得時機已到,他們精心策劃,用盡權謀之術。在一場看似“名正言順”的政治變革中,李明和王貴等人紛紛“袍笏登場”。他們換上華麗的官服,手持笏板,趾高氣揚地佔據了重要的職位。
然而,他們的所作所爲引起了百姓的極大不滿,民怨沸騰。一些有良知的官員也紛紛上書,揭露他們的罪行。但李明和王貴等人仗着手中的權力,對這些正義之聲進行殘酷的打壓。
可惜,天理昭昭,報應不爽。他們的惡行最終還是被朝廷察覺,新的掌權者決心整頓朝綱,嚴懲奸佞。李明和王貴等人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被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這個故事警示後人,權力的慾望往往會讓人迷失自我,而那些通過不正當手段“袍笏登場”的人,終究不會有好的結局。
袍笏登場-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