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韪
成语拼音
-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
冒天下之大不韪成语解释
- 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典故出处
- 《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成语典故
- 公元前712年,同为周宗室姬姓的郑国与息国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矛盾,势力弱小的息国很不冷静,竟派兵攻打强大的郑国,结果大败被实力强大的楚国渔翁得利给灭掉。人们分析息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出兵而导致灭亡。
成语造句
- 某些人竟敢为了私利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违背公序良俗的事情,实在令人愤慨。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局势动荡。
在卫国,有一位野心勃勃的公子州吁。他一心想要夺取卫国的政权,为此不择手段。州吁平日里结交了一些心怀叵测之人,经常密谋着如何实现自己的野心。
当时卫国的国君卫桓公性格较为软弱,对州吁的举动并未加以太多的警惕和防范。州吁见时机渐渐成熟,便开始行动起来。他先是煽动一些人对卫桓公的不满情绪,然后暗中策划了一场叛乱。
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州吁带领着他的党羽突然发难,袭击了卫桓公。卫桓公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州吁杀害。州吁如愿以偿地夺取了卫国的政权。
然而,州吁的行为引起了卫国上下的极大愤慨。他这种杀害国君、篡夺政权的行为,是公然违背了当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准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许多大臣和百姓都对他极为不满,国内局势陷入混乱。
与此同时,周边的诸侯国也对州吁的行为表示谴责。他们认为州吁的所作所为破坏了诸侯国之间的秩序和稳定。其他国家担心这种行为会引发更多的动乱和纷争,纷纷对卫国保持警惕。
州吁虽然暂时掌握了政权,但他的统治并不稳固。他的行为遭到了广泛的唾弃和反对,最终也未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州吁的行为成为了一个反面教材,警示着后人不要轻易地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道德和正义的准则,否则必将遭到世人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坚守道德和正义的底线,尊重社会的规则和秩序。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违背公义的事情,否则必然会自食恶果,受到应有的惩罚。就如州吁一般,尽管他一时得逞,但最终还是难逃覆灭的命运。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做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冒天下之大不韪-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