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韙
成語拼音
-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
冒天下之大不韙成語解釋
- 冒:冒犯;不韙:不是,錯誤。去幹普天下的人都認爲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遣責而去幹壞事。
典故出處
- 《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成語典故
- 公元前712年,同爲周宗室姬姓的鄭國與息國因爲一些小事發生了矛盾,勢力弱小的息國很不冷靜,竟派兵攻打強大的鄭國,結果大敗被實力強大的楚國漁翁得利給滅掉。人們分析息國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出兵而導致滅亡。
成語造句
- 某些人竟敢爲了私利而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出違背公序良俗的事情,實在令人憤慨。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動盪。
在衛國,有一位野心勃勃的公子州籲。他一心想要奪取衛國的政權,爲此不擇手段。州籲平日裏結交了一些心懷叵測之人,經常密謀着如何實現自己的野心。
當時衛國的國君衛桓公性格較爲軟弱,對州籲的舉動並未加以太多的警惕和防範。州籲見時機漸漸成熟,便開始行動起來。他先是煽動一些人對衛桓公的不滿情緒,然後暗中策劃了一場叛亂。
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州籲帶領着他的黨羽突然發難,襲擊了衛桓公。衛桓公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州籲殺害。州籲如願以償地奪取了衛國的政權。
然而,州籲的行爲引起了衛國上下的極大憤慨。他這種殺害國君、篡奪政權的行爲,是公然違背了當時的倫理道德和政治準則,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許多大臣和百姓都對他極爲不滿,國內局勢陷入混亂。
與此同時,周邊的諸侯國也對州籲的行爲表示譴責。他們認爲州籲的所作所爲破壞了諸侯國之間的秩序和穩定。其他國家擔心這種行爲會引發更多的動亂和紛爭,紛紛對衛國保持警惕。
州籲雖然暫時掌握了政權,但他的統治並不穩固。他的行爲遭到了廣泛的唾棄和反對,最終也未能長久地維持下去。在歷史的長河中,州籲的行爲成爲了一個反面教材,警示着後人不要輕易地去冒天下之大不韙,違背道德和正義的準則,否則必將遭到世人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堅守道德和正義的底線,尊重社會的規則和秩序。不能爲了一己私利而做出違背公義的事情,否則必然會自食惡果,受到應有的懲罰。就如州籲一般,儘管他一時得逞,但最終還是難逃覆滅的命運。我們應當以史爲鑑,做一個正直善良、有責任感的人。
冒天下之大不韙-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