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成语拼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明察秋毫成语解释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典故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成语典故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成语造句

在复杂的案件中,经验丰富的侦探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的分析,能够做到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齐国,有一位智慧超群且公正严明的官员,名叫李离。 李离断案如神,任何细微的线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有一次,城里发生了一起复杂的盗窃案,现场没有留下明显的痕迹,众人都觉得此案难以侦破。然而,李离凭借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思维,在现场的一些蛛丝马迹中发现了关键线索。他不辞辛劳地走访调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与案件有关的细节,最终成功地揪出了盗贼,还了受害者一个公道。 还有一次,一宗人命案发生,由于案发现场被破坏,案件一度陷入僵局。但李离却能从周围人们不经意的言谈和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中,察觉到不寻常之处。他深入分析各种可能性,最终查明了真相,让真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李离的明察秋毫不仅体现在断案上,在处理政务时同样如此。他对于国家的各项事务都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他认真审查每一份公文,绝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或不合理之处。他对于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也极为严格,确保只有真正有才能和品德的人能够担任重要职务。 在他的治理下,齐国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对他的敬重和爱戴与日俱增,都称赞他是一位难得的好官。 《孟子·梁惠王上》中曾言:“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李离正是这样一位能够洞察细微之处的杰出官员。他的明察秋毫不仅为国家和百姓带来了福祉,也成为了后世官员学习的楷模。他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公正和正义而努力奋斗。即使岁月流转,李离的精神依然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

明察秋毫-成语图片

明察秋毫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