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成語拼音
- míng chá qiū háo
明察秋毫成語解釋
-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典故出處
-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成語典故
- 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時先後稱霸,統領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幾百年後,戰國時的齊宣王田闢強也想稱霸,因此他向孟子請教。齊宣王對孟子說:“您能把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蹟講給我聽聽嗎?”孟子答道:“對不起,我們孔夫子的門徒向來不講霸主的事。我們只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齊宣王問道:“那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統一天下呢?”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新鍾鑄成,準備殺牛祭鍾,您看見好好一頭牛,無罪而被殺,心中感到不忍。憑您這種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統一天下。問題不在於您能不能,而在於您幹不幹罷了!比方有人說:‘我的力氣能舉重三千斤,但舉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鳥獸毫毛那樣細微的東西,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您相信這種話嗎?”齊宣王說:“當然不相信!”孟子緊接着說:“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來對待動物,卻不能用來愛護老百姓,這也同樣難於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夠安居樂業,是您根本不去關心的緣故。顯然,這都是干與不幹的問題,而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您問能不能行王道、統一天下,問題也是如此,是不去幹,而不是不能幹!”。
成語造句
- 在複雜的案件中,經驗豐富的偵探憑藉着敏銳的洞察力和細緻的分析,能夠做到明察秋毫,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線索。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齊國,有一位智慧超羣且公正嚴明的官員,名叫李離。
李離斷案如神,任何細微的線索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有一次,城裏發生了一起復雜的盜竊案,現場沒有留下明顯的痕跡,衆人都覺得此案難以偵破。然而,李離憑藉着他敏銳的觀察力和縝密的思維,在現場的一些蛛絲馬跡中發現了關鍵線索。他不辭辛勞地走訪調查,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與案件有關的細節,最終成功地揪出了盜賊,還了受害者一個公道。
還有一次,一宗人命案發生,由於案發現場被破壞,案件一度陷入僵局。但李離卻能從周圍人們不經意的言談和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中,察覺到不尋常之處。他深入分析各種可能性,最終查明瞭真相,讓真兇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李離的明察秋毫不僅體現在斷案上,在處理政務時同樣如此。他對於國家的各項事務都瞭如指掌,能夠及時發現問題並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他認真審查每一份公文,絕不放過任何一個錯誤或不合理之處。他對於官員的選拔和考覈也極爲嚴格,確保只有真正有才能和品德的人能夠擔任重要職務。
在他的治理下,齊國社會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人們對他的敬重和愛戴與日俱增,都稱讚他是一位難得的好官。
《孟子·梁惠王上》中曾言:“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李離正是這樣一位能夠洞察細微之處的傑出官員。他的明察秋毫不僅爲國家和百姓帶來了福祉,也成爲了後世官員學習的楷模。他的事蹟被廣爲傳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爲了公正和正義而努力奮鬥。即使歲月流轉,李離的精神依然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着光芒。
明察秋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