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同即异
成语拼音
- qì tóng jí yì
弃同即异成语解释
- ①指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
典故出处
- 无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他总是不从整体出发,而是片面地看待,弃同即异,导致大家很难与他达成共识。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局势动荡不安。在一个名叫卫国的小国里,有两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分别叫李甲和张乙。他们自幼一起长大,一同读书,心怀相同的抱负,都渴望卫国能够繁荣昌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起初,他们积极参与卫国的政事,为君主出谋划策。他们主张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加强军事防御,以抵御周边强国的侵扰。卫国的君主对他们的建议颇为赞赏,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卫国的国力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增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卫国的朝堂之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大臣为了个人的私利,开始鼓吹与李甲和张乙截然不同的政策。他们主张加重赋税,以满足君主的奢华享受;削减军事开支,以求与周边强国妥协求和。
李甲和张乙坚决反对这些主张,他们据理力争,试图说服君主不要听信谗言。但君主渐渐地被那些巧言令色的大臣所迷惑,开始对李甲和张乙的忠诚产生了怀疑。
在这关键的时刻,那些心怀叵测的大臣们趁机在君主面前大肆诋毁李甲和张乙,诬陷他们有谋反之心。君主一时糊涂,竟然听信了这些谣言,将李甲和张乙打入大牢。
在狱中,李甲和张乙悲愤交加。他们原本一心为了卫国的未来,却落得如此下场。张乙心灰意冷,决定向那些大臣妥协,以求自保。而李甲却坚守自己的信念,坚决不肯屈服。
最终,张乙为了活命,放弃了自己曾经与李甲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选择了与那些奸臣同流合污。而李甲则因为不肯妥协,被奸臣陷害致死。
卫国也因为失去了李甲这样的忠臣,采纳了错误的政策,国力日渐衰落,最终被周边强国所吞并。
这正是“弃同即异”的典型写照。李甲坚守正道,始终如一;而张乙却为了一时的利益和安危,放弃了曾经与好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选择了与奸佞之人为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动摇,否则就会像张乙一样,因“弃同即异”而留下千古遗憾。
弃同即异-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