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同即異
成語拼音
- qì tóng jí yì
棄同即異成語解釋
- ①指拋棄同姓同族而親近異姓異族。②丟掉共同之說而接近新奇之說。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面對複雜的問題時,他總是不從整體出發,而是片面地看待,棄同即異,導致大家很難與他達成共識。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局勢動盪不安。在一個名叫衛國的小國裏,有兩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分別叫李甲和張乙。他們自幼一起長大,一同讀書,心懷相同的抱負,都渴望衛國能夠繁榮昌盛,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起初,他們積極參與衛國的政事,爲君主出謀劃策。他們主張減輕賦稅,鼓勵農桑,加強軍事防禦,以抵禦周邊強國的侵擾。衛國的君主對他們的建議頗爲讚賞,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衛國的國力在一段時間內有所增強。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衛國的朝堂之上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一些大臣爲了個人的私利,開始鼓吹與李甲和張乙截然不同的政策。他們主張加重賦稅,以滿足君主的奢華享受;削減軍事開支,以求與周邊強國妥協求和。
李甲和張乙堅決反對這些主張,他們據理力爭,試圖說服君主不要聽信讒言。但君主漸漸地被那些巧言令色的大臣所迷惑,開始對李甲和張乙的忠誠產生了懷疑。
在這關鍵的時刻,那些心懷叵測的大臣們趁機在君主面前大肆詆譭李甲和張乙,誣陷他們有謀反之心。君主一時糊塗,竟然聽信了這些謠言,將李甲和張乙打入大牢。
在獄中,李甲和張乙悲憤交加。他們原本一心爲了衛國的未來,卻落得如此下場。張乙心灰意冷,決定向那些大臣妥協,以求自保。而李甲卻堅守自己的信念,堅決不肯屈服。
最終,張乙爲了活命,放棄了自己曾經與李甲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選擇了與那些奸臣同流合污。而李甲則因爲不肯妥協,被奸臣陷害致死。
衛國也因爲失去了李甲這樣的忠臣,採納了錯誤的政策,國力日漸衰落,最終被周邊強國所吞併。
這正是“棄同即異”的典型寫照。李甲堅守正道,始終如一;而張乙卻爲了一時的利益和安危,放棄了曾經與好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選擇了與奸佞之人爲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爲外界的誘惑和壓力所動搖,否則就會像張乙一樣,因“棄同即異”而留下千古遺憾。
棄同即異-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