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餽粮,士有饥色
成语拼音
- 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
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成语解释
- 指远粮不解近饥。
典故出处
- 无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古代战争中,路途遥远且运输困难,常常导致千里餽粮,士有饥色的情况发生。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战争岁月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历史篇章。
当时,有两个诸侯国,分别是甲国和乙国。甲国国力强盛,兵强马壮,而乙国相对弱小,但乙国的君主有着强烈的扩张野心。
有一年,乙国君主听闻甲国边境的一座城池防守薄弱,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决定出兵攻打。尽管大臣们纷纷劝谏,指出此举风险极大,但君主一意孤行,执意发动了战争。
乙国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起初,他们士气高昂,进展颇为顺利,很快就逼近了那座城池。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于路途遥远,后勤补给线拉得过长,粮食运输变得极为困难。
负责后勤的官员焦头烂额,他们拼命催促民夫加快运输速度,但道路崎岖,天气恶劣,加上运输工具简陋,粮食的供应越来越跟不上军队的需求。
前线的士兵们每日都在盼望着粮食的到来,可常常是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粮车的影子。时间一长,士兵们面露饥色,身体也越来越虚弱,战斗力急剧下降。
将领们心急如焚,多次向君主禀报情况的危急,但乙国君主却心存侥幸,认为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攻破城池,获取城中的粮食补给。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甲国察觉到乙国军队的困境,派出一支奇兵,袭击了乙国的粮道。这一打击,让乙国军队的处境雪上加霜。
士兵们饥饿难耐,怨声载道,军心涣散。最终,在甲国军队的反击下,乙国军队一败涂地,狼狈而逃。
这场战争让乙国元气大伤,而乙国君主也为自己的鲁莽和无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千里餽粮,士有饥色”,这个教训深刻地告诉人们,在战争中,后勤保障是至关重要的,忽视这一点,必将遭受惨痛的失败。
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