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餽糧,士有飢色

成語拼音

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

千里餽糧,士有飢色成語解釋

指遠糧不解近飢。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古代戰爭中,路途遙遠且運輸困難,常常導致千里餽糧,士有飢色的情況發生。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爭歲月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歷史篇章。 當時,有兩個諸侯國,分別是甲國和乙國。甲國國力強盛,兵強馬壯,而乙國相對弱小,但乙國的君主有着強烈的擴張野心。 有一年,乙國君主聽聞甲國邊境的一座城池防守薄弱,認爲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決定出兵攻打。儘管大臣們紛紛勸諫,指出此舉風險極大,但君主一意孤行,執意發動了戰爭。 乙國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起初,他們士氣高昂,進展頗爲順利,很快就逼近了那座城池。然而,隨着戰事的推進,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由於路途遙遠,後勤補給線拉得過長,糧食運輸變得極爲困難。 負責後勤的官員焦頭爛額,他們拼命催促民夫加快運輸速度,但道路崎嶇,天氣惡劣,加上運輸工具簡陋,糧食的供應越來越跟不上軍隊的需求。 前線的士兵們每日都在盼望着糧食的到來,可常常是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見糧車的影子。時間一長,士兵們面露飢色,身體也越來越虛弱,戰鬥力急劇下降。 將領們心急如焚,多次向君主稟報情況的危急,但乙國君主卻心存僥倖,認爲只要再堅持一下,就能攻破城池,獲取城中的糧食補給。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甲國察覺到乙國軍隊的困境,派出一支奇兵,襲擊了乙國的糧道。這一打擊,讓乙國軍隊的處境雪上加霜。 士兵們飢餓難耐,怨聲載道,軍心渙散。最終,在甲國軍隊的反擊下,乙國軍隊一敗塗地,狼狽而逃。 這場戰爭讓乙國元氣大傷,而乙國君主也爲自己的魯莽和無知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千里餽糧,士有飢色”,這個教訓深刻地告訴人們,在戰爭中,後勤保障是至關重要的,忽視這一點,必將遭受慘痛的失敗。

千里餽糧,士有飢色-成語圖片

千里餽糧,士有飢色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