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志常在

成语拼音

měng zhì cháng zài

猛志常在成语解释

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

典故出处

晋·陶潜《读山海经》诗:“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成语典故

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泳时不幸淹死了。她死后变成了叫精卫的鸟,常常从远隔千里的西山衔来木石,投到东海里,想把它填平。《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讲:刑天与黄帝争天下,最后被砍了头,扔到常羊山。刑天没了头,就把自己的乳头变成眼睛,把肚脐变成嘴,挥舞着盾牌和斧子,要和黄帝继续战斗。  晋代诗人陶渊明写道:“精卫衔来小树枝想填平东海,刑天死了还挥舞着盾牌和斧子,他们的雄心壮志真是可歌可泣。”。

成语造句

他虽然历经无数挫折,但猛志常在,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成语故事

在远古时期,有一个部落,部落中有一位年轻的勇士名叫刑天。刑天身材高大,力大无穷,他有着一颗无比勇敢和坚毅的心。 那时候,天地间还存在着诸多挑战和危险。刑天为了保护自己的部落,常常冲锋陷阵,与各种猛兽和敌人战斗。他不畏艰难,不惧危险,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一次次地为部落化解危机。 有一次,部落遭遇到了一个极其强大的敌人。这个敌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人都陷入了恐慌之中。然而,刑天却毫不畏惧,他挺身而出,带领着部落的勇士们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在战斗中,刑天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他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如同一头勇猛的雄狮,不断地冲向敌人。尽管敌人十分强大,但刑天始终没有退缩,他坚信自己能够战胜敌人。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战斗,刑天和他的勇士们终于击退了敌人。然而,刑天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受了重伤,但他的眼神中依然充满了坚定和不屈。 在养伤的日子里,刑天也没有闲着。他不断地思考着如何让部落变得更加强大,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族人。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对部落的责任和对未来的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刑天的伤势逐渐痊愈。他又重新投入到了部落的建设和保卫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那份勇猛和坚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他都毫不退缩。 刑天的故事在部落中流传开来,人们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他成为了部落的英雄,他的勇气和斗志激励着每一个人。而刑天自己,也始终保持着那份猛志常在的精神,继续为部落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勇敢和坚毅的象征。即使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刑天的猛志常在精神依然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正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所记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即使失去了头颅,依然战斗不息,这种猛志常在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许多像刑天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猛志常在的含义,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

猛志常在-成语图片

猛志常在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