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马厉兵

成语拼音

mò mǎ lì bīng

秣马厉兵成语解释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典故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派大臣烛之武单独与秦国结盟,按约秦国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率军驻在郑国,秦国退兵。杞子派人偷偷回国要秦穆公出兵,秦军就大举进攻,郑国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国,秦国只好攻打滑国。

成语造句

为了在这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队员们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秣马厉兵,积极训练。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 在一个名为卫国的诸侯国中,有一位年轻而有志向的将军名叫卫鞅。当时,卫国面临着来自周边强国的威胁,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尊严,卫鞅决心要让卫国的军队变得强大起来。 卫鞅深知,要想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必须要有一支精锐的军队。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训练措施。他首先对士兵们进行了严格的选拔,只挑选那些身体素质好、勇敢无畏的人进入军队。然后,他对这些士兵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包括武艺、战术、队列等方面。 在训练的过程中,卫鞅非常注重细节和纪律。他要求士兵们必须严格遵守军令,不得有丝毫的违抗。他还经常亲自到训练场上去视察,对表现出色的士兵给予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士兵则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卫国的军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卫鞅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知道,要想在战争中真正取得胜利,还需要有足够的物资和装备。于是,他又开始着手准备战争所需的物资和装备。 他下令让士兵们收集各种武器和装备,如刀剑、弓箭、铠甲等。同时,他还组织士兵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以检验他们的训练成果和作战能力。在演习中,士兵们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行动迅速、配合默契,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在卫鞅的努力下,卫国的军队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他们时刻准备着为国家而战,就如同“秣马厉兵”一般。终于,当周边的强国再次对卫国发动进攻时,卫国的军队在卫鞅的指挥下,奋勇抵抗,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卫国的百姓们对卫鞅的功绩赞不绝口,他们将卫鞅视为卫国的英雄。而卫鞅也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和士兵们的努力和付出。他感慨地说:“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训练,我们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从此,卫国在卫鞅的带领下,逐渐走向繁荣富强,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而“秣马厉兵”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人们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迎接挑战和困难。

秣马厉兵-成语图片

秣马厉兵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