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馬厲兵

成語拼音

mò mǎ lì bīng

秣馬厲兵成語解釋

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鬥。

典故出處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秦國、晉國聯合圍攻鄭國,鄭國派大臣燭之武單獨與秦國結盟,按約秦國派杞子、逢孫和楊孫率軍駐在鄭國,秦國退兵。杞子派人偷偷回國要秦穆公出兵,秦軍就大舉進攻,鄭國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國,秦國只好攻打滑國。

成語造句

爲了在這次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隊員們提前幾個月就開始秣馬厲兵,積極訓練。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在一個名爲衛國的諸侯國中,有一位年輕而有志向的將軍名叫衛鞅。當時,衛國面臨着來自周邊強國的威脅,爲了保衛國家的安全和尊嚴,衛鞅決心要讓衛國的軍隊變得強大起來。 衛鞅深知,要想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必須要有一支精銳的軍隊。於是,他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訓練措施。他首先對士兵們進行了嚴格的選拔,只挑選那些身體素質好、勇敢無畏的人進入軍隊。然後,他對這些士兵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包括武藝、戰術、隊列等方面。 在訓練的過程中,衛鞅非常注重細節和紀律。他要求士兵們必須嚴格遵守軍令,不得有絲毫的違抗。他還經常親自到訓練場上去視察,對錶現出色的士兵給予獎勵,對錶現不佳的士兵則進行嚴厲的批評和懲罰。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衛國的軍隊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衛鞅並沒有滿足於此,他知道,要想在戰爭中真正取得勝利,還需要有足夠的物資和裝備。於是,他又開始着手準備戰爭所需的物資和裝備。 他下令讓士兵們收集各種武器和裝備,如刀劍、弓箭、鎧甲等。同時,他還組織士兵們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以檢驗他們的訓練成果和作戰能力。在演習中,士兵們表現得非常出色,他們行動迅速、配合默契,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 在衛鞅的努力下,衛國的軍隊逐漸變得強大起來。他們時刻準備着爲國家而戰,就如同“秣馬厲兵”一般。終於,當週邊的強國再次對衛國發動進攻時,衛國的軍隊在衛鞅的指揮下,奮勇抵抗,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衛國的百姓們對衛鞅的功績讚不絕口,他們將衛鞅視爲衛國的英雄。而衛鞅也深知,這一切都離不開他和士兵們的努力和付出。他感慨地說:“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和訓練,我們才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保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 從此,衛國在衛鞅的帶領下,逐漸走向繁榮富強,成爲了春秋時期的一個強國。而“秣馬厲兵”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人們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以迎接挑戰和困難。

秣馬厲兵-成語圖片

秣馬厲兵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