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高基下

成语拼音

qiáng gāo jī xià

墙高基下成语解释

比喻名位虽高而才德低下。

典故出处

《北史·序传·李僧伽》时郑子默有名于世,僧伽曰‘行不适道,文胜其质,郭林宗所谓墙高基下,虽得必丧,此之徒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建房子的时候一定要把基础打牢,不能像有些工程那样墙高基下,否则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有一位名叫赵括的年轻人。赵括出身于军事世家,自幼熟读兵书,谈论起军事战略来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都难以驳倒他。 当时,赵国与秦国交战,廉颇将军负责指挥作战。廉颇深知秦军强大,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坚壁清野,试图消耗秦军的力量。然而,这一策略使得战争陷入了长期的僵持阶段。 赵王求胜心切,对廉颇的战术感到不满。此时,赵括的名声传入了赵王的耳中。赵王认为赵括是个能打破僵局、战胜秦军的不二人选,于是决定让赵括取代廉颇,统领大军。 赵括上任后,立即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他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主动出击。他认为自己的兵法知识足以战胜敌人,却未曾考虑到战场的瞬息万变和实际的兵力、地形等因素。 秦军将领白起深知赵括的弱点,故意佯装败退,诱使赵括带领军队深入追击。赵括大喜过望,率领军队一路追击,却不知不觉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 此时,赵括才发现自己的军队已经陷入绝境,粮草断绝,援兵无望。尽管他试图组织突围,但最终也无法改变失败的命运。 这场战役,赵国损失惨重,四十多万士兵被秦军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国力大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赵括就如同那“墙高基下”之人。他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没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和对实际情况的准确判断。就像一堵高墙建立在脆弱的地基之上,看似雄伟,实则不堪一击。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有些人空谈理论,却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和经验,一旦面临真正的挑战,就会像赵括一样遭遇失败。所以,我们应当注重积累实际经验,夯实基础,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避免成为“墙高基下”的悲剧。

墙高基下-成语图片

墙高基下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