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高基下

成語拼音

qiáng gāo jī xià

牆高基下成語解釋

比喻名位雖高而才德低下。

典故出處

《北史·序傳·李僧伽》時鄭子默有名於世,僧伽曰‘行不適道,文勝其質,郭林宗所謂牆高基下,雖得必喪,此之徒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建房子的時候一定要把基礎打牢,不能像有些工程那樣牆高基下,否則很容易出現安全隱患。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有一位名叫趙括的年輕人。趙括出身于軍事世家,自幼熟讀兵書,談論起軍事戰略來頭頭是道,連他的父親趙國名將趙奢都難以駁倒他。 當時,趙國與秦國交戰,廉頗將軍負責指揮作戰。廉頗深知秦軍強大,採取了以守爲攻的策略,堅壁清野,試圖消耗秦軍的力量。然而,這一策略使得戰爭陷入了長期的僵持階段。 趙王求勝心切,對廉頗的戰術感到不滿。此時,趙括的名聲傳入了趙王的耳中。趙王認爲趙括是個能打破僵局、戰勝秦軍的不二人選,於是決定讓趙括取代廉頗,統領大軍。 趙括上任後,立即改變了廉頗的防守策略,他不顧實際情況,盲目地主動出擊。他認爲自己的兵法知識足以戰勝敵人,卻未曾考慮到戰場的瞬息萬變和實際的兵力、地形等因素。 秦軍將領白起深知趙括的弱點,故意佯裝敗退,誘使趙括帶領軍隊深入追擊。趙括大喜過望,率領軍隊一路追擊,卻不知不覺陷入了秦軍的包圍圈。 此時,趙括才發現自己的軍隊已經陷入絕境,糧草斷絕,援兵無望。儘管他試圖組織突圍,但最終也無法改變失敗的命運。 這場戰役,趙國損失慘重,四十多萬士兵被秦軍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國力大衰。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趙括就如同那“牆高基下”之人。他雖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卻沒有紮實的實踐基礎和對實際情況的準確判斷。就像一堵高牆建立在脆弱的地基之上,看似雄偉,實則不堪一擊。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有些人空談理論,卻缺乏實際操作的能力和經驗,一旦面臨真正的挑戰,就會像趙括一樣遭遇失敗。所以,我們應當注重積累實際經驗,夯實基礎,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避免成爲“牆高基下”的悲劇。

牆高基下-成語圖片

牆高基下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