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舌如簧

成语拼音

qiǎo shé rú huáng

巧舌如簧成语解释

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典故出处

《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成语典故

这个商人巧舌如簧,把次品说成是优等品,欺骗消费者。

成语造句

他在那场谈判中,凭借着自己的口才,把原本不利的局面说得好像对自己十分有利,真是巧舌如簧。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外交手段成为了决定国家存亡兴衰的重要因素。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涌现出了许多能言善辩之士。 有一个名叫张仪的人,他出生于魏国,早年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张仪满怀壮志,决心在这乱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张仪首先来到了楚国,然而,他在楚国并未受到重用,反而遭遇了诬陷,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张仪并未因此而气馁,他坚信自己的才能终有一天会被认可。 后来,张仪辗转来到了秦国。此时的秦国,国力日益强盛,正欲在诸侯中称霸。张仪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言善辩,很快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和信任。 当时,秦国面临着复杂的局势。东方的齐国和楚国结成联盟,对秦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秦惠王为此忧心忡忡,张仪主动请缨,愿前往楚国,破坏齐楚联盟。 张仪来到楚国后,凭借着巧舌如簧的口才,成功地见到了楚怀王。他对楚怀王说:“大王,如今秦国地大物博,国力强盛。如果楚国能与秦国结盟,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之地六百里,从此两国世代友好,永无战事。而齐国弱小,与齐国结盟并无多少好处。”楚怀王听了张仪的话,心动不已,立刻答应与齐国断交。 然而,当楚国使者前往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却佯装生病,避而不见。楚怀王以为秦国嫌楚国与齐国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转而与秦国结盟。 这时,张仪才出面接见楚国使者,却只肯给六里地。楚怀王得知自己被张仪欺骗,大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但由于齐国已经与秦国结盟,楚国腹背受敌,最终大败而归。 张仪凭借着他的巧言诡辩,为秦国谋取了巨大的利益,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他这种不择手段、欺骗他人的行为,也遭到了后世的诟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口才固然重要,但若是将其用于欺诈和阴谋,终究不会被人们所称赞。我们应当以真诚和正直为基石,运用智慧和言辞去追求真正的正义和美好。

巧舌如簧-成语图片

巧舌如簧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