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诺寡信

成语拼音

qīng nuò guǎ xìn

轻诺寡信成语解释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典故出处

《老子》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成语典故

吾家非轻诺寡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

成语造句

与人交往时要真诚守信,切勿像某些人那样,轻易许下承诺却不能兑现,成为轻诺寡信之辈。

成语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卫鞅的人。卫鞅心怀壮志,一心想要在政治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变法图强的理想。 当时,秦国的国力并不强大,秦孝公为了振兴国家,广纳贤才。卫鞅听闻这个消息后,千里迢迢来到秦国,向秦孝公阐述自己的变法主张。 秦孝公对卫鞅的主张颇感兴趣,但又心存疑虑,毕竟变法是一件影响深远、充满风险的大事。于是,秦孝公召集了朝中的大臣们,一起商讨卫鞅的变法之策。 在朝堂之上,大臣们大多反对变法,认为变法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权益,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然而,卫鞅凭借着自己的雄辩之才和坚定信念,一一驳斥了反对者的观点。 最终,秦孝公被卫鞅的决心和智慧所打动,决定支持他进行变法。但在变法之前,秦孝公还是有些担忧,他问卫鞅:“此次变法,你可有十足的把握?”卫鞅郑重地回答道:“君上放心,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秦孝公又说:“若变法途中遇到重重阻力,该当如何?”卫鞅沉思片刻,说道:“君上,变法之事,关乎秦国的兴衰荣辱,若有人胆敢阻挠,定当严惩不贷。” 秦孝公点了点头,说:“好,寡人信你。但你要知道,一诺千金,切不可轻诺寡信。”卫鞅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向秦孝公立下誓言:“若变法不能成功,臣愿以死谢罪。” 变法的法令颁布之后,一开始,民众对这些法令将信将疑。为了取信于民,卫鞅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就赏赐十金。” 百姓们围在木头周围,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但都觉得这件事太容易,赏赐又如此丰厚,恐怕有诈,无人敢上前搬木头。 见此情形,卫鞅又宣布:“能搬者赏五十金。”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壮汉,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卫鞅当即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自己说到做到,绝不轻诺寡信。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秦国,百姓们对新法的推行充满了信心。在卫鞅的努力下,秦国的变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力日益强盛。 然而,变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贵族和大臣因为自身利益受损,对卫鞅恨之入骨。但卫鞅不为所动,坚决推行新法,哪怕得罪了权贵也在所不惜。 只可惜,后来秦孝公去世,新君继位。那些反对变法的势力趁机反扑,诬陷卫鞅谋反。最终,卫鞅惨遭车裂之刑。 卫鞅的一生,虽以悲剧收场,但他的变法举措却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他在推行变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重诺守信,与那些轻诺寡信之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历史的长河中,轻诺寡信者往往难以成就大事,唯有言出必行、信守承诺之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成就一番伟业。

轻诺寡信-成语图片

轻诺寡信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