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諾寡信

成語拼音

qīng nuò guǎ xìn

輕諾寡信成語解釋

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典故出處

《老子》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成語典故

吾家非輕諾寡信。★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仙》

成語造句

與人交往時要真誠守信,切勿像某些人那樣,輕易許下承諾卻不能兌現,成爲輕諾寡信之輩。

成語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衛鞅的人。衛鞅心懷壯志,一心想要在政治上施展自己的抱負,實現變法圖強的理想。 當時,秦國的國力並不強大,秦孝公爲了振興國家,廣納賢才。衛鞅聽聞這個消息後,千里迢迢來到秦國,向秦孝公闡述自己的變法主張。 秦孝公對衛鞅的主張頗感興趣,但又心存疑慮,畢竟變法是一件影響深遠、充滿風險的大事。於是,秦孝公召集了朝中的大臣們,一起商討衛鞅的變法之策。 在朝堂之上,大臣們大多反對變法,認爲變法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權益,可能會引發社會動盪。然而,衛鞅憑藉着自己的雄辯之才和堅定信念,一一駁斥了反對者的觀點。 最終,秦孝公被衛鞅的決心和智慧所打動,決定支持他進行變法。但在變法之前,秦孝公還是有些擔憂,他問衛鞅:“此次變法,你可有十足的把握?”衛鞅鄭重地回答道:“君上放心,臣定當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秦孝公又說:“若變法途中遇到重重阻力,該當如何?”衛鞅沉思片刻,說道:“君上,變法之事,關乎秦國的興衰榮辱,若有人膽敢阻撓,定當嚴懲不貸。” 秦孝公點了點頭,說:“好,寡人信你。但你要知道,一諾千金,切不可輕諾寡信。”衛鞅深知自己肩負的重任,他向秦孝公立下誓言:“若變法不能成功,臣願以死謝罪。” 變法的法令頒佈之後,一開始,民衆對這些法令將信將疑。爲了取信於民,衛鞅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當衆宣佈:“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集市北門,就賞賜十金。” 百姓們圍在木頭周圍,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但都覺得這件事太容易,賞賜又如此豐厚,恐怕有詐,無人敢上前搬木頭。 見此情形,衛鞅又宣佈:“能搬者賞五十金。”這時,人羣中走出一個壯漢,他抱着試試看的心態,把木頭扛到了北門。衛鞅當即賞給他五十金,以表明自己說到做到,絕不輕諾寡信。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秦國,百姓們對新法的推行充滿了信心。在衛鞅的努力下,秦國的變法取得了顯著成效,國力日益強盛。 然而,變法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一些貴族和大臣因爲自身利益受損,對衛鞅恨之入骨。但衛鞅不爲所動,堅決推行新法,哪怕得罪了權貴也在所不惜。 只可惜,後來秦孝公去世,新君繼位。那些反對變法的勢力趁機反撲,誣陷衛鞅謀反。最終,衛鞅慘遭車裂之刑。 衛鞅的一生,雖以悲劇收場,但他的變法舉措卻爲秦國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他在推行變法過程中所展現出的重諾守信,與那些輕諾寡信之人形成了鮮明對比。在歷史的長河中,輕諾寡信者往往難以成就大事,唯有言出必行、信守承諾之人,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成就一番偉業。

輕諾寡信-成語圖片

輕諾寡信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