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而后工

成语拼音

qióng ér hòu gōng

穷而后工成语解释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典故出处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古代许多文人往往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困境之后,其作品反而能够深刻动人,真可谓穷而后工。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墨客的经历都印证了“穷而后工”这一现象。 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梅尧臣的诗人。他出身平凡,自幼勤奋好学,心怀壮志,渴望凭借自己的才华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他,尽管他才华横溢,却在科举之路上屡屡受挫,始终未能获得高位。 生活的困顿并没有让梅尧臣放弃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相反,他在艰难的处境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他行走于乡间田野,与农夫交谈;他驻足于市井街巷,倾听百姓的心声。 梅尧臣看到了农民在天灾人祸下的艰难求生,看到了底层百姓为了温饱而苦苦挣扎。这些真实而又令人心痛的景象,都化作了他笔下饱含深情的诗句。他的诗不再是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而是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当时的文坛,流行着华丽空洞的文风。而梅尧臣的诗作,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真挚深沉的情感,独树一帜。他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了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世界,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正是因为梅尧臣经历了生活的贫困和挫折,他的诗歌才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独有偶,唐朝诗人杜甫的一生也是“穷而后工”的典型写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和战乱带来的流离失所。 他曾经怀着满腔的报国之志,却在官场中备受排挤,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生活的贫困、亲人的离散、国家的动荡,让杜甫饱受磨难。 然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他伟大的诗作。他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对亲人的思念。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更是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些诗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穷而后工”并非是一种宿命的安排,而是在困境中激发出来的创造力和深刻的思考。当生活的挫折和磨难降临,他们没有沉沦,而是将痛苦化为力量,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情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人性的光辉写照。

穷而后工-成语图片

穷而后工

其他成语故事